断了才重视骨质疏松预防从娃娃抓起
2017-9-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有约君说
骨质疏松的发生无声无息,往往到了骨折患者才知道痛苦,所以,骨质疏松一直被医学界认为是“沉默的杀手”;同时骨质疏松又伴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上升。已有研究数据显示50-59岁的人,发病率为10%,可到了70-岁的人,发病率增加到54%。然而,骨质疏松性骨折不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但是骨折致残及引发的并发症会导致高死亡率。为此,骨质疏松也被称为“会致命的岁月痕迹”。
预防骨质疏松,医院东病区内分泌科吴文主任医师表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毕生的功课,但人生不同阶段预防重点也应有所侧重,同时也应提高科学认知,避免踩中误区。
预防“骨松”还得从娃娃抓起
吴文主任介绍,骨质疏松的发生主要是骨量的严重丢失。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骨质就开始丢失。“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骨矿银行’储备越多,年轻时存得越多,到老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越推迟,程度也越轻。”吴文同时指出,人的一生中,存“骨量”和“节流”骨量工作是有所侧重的。
1、20岁以前:多补钙和维生素D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是骨骼发育的快速时期,人体需要大量的钙来满足生长需要。为此,医生建议,孩子在这些时期要多喝牛奶、额外补充钙片、维生素D和运动。吴文特别强调,小宝宝在幼儿事情除了喝奶(母乳或者奶粉),家长还是要注重孩子钙的补充和多晒太阳,“更有利于宝宝的骨骼生长”。2、20-29岁:养成好习惯烟酒会“耗”骨量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与年轻人无关?其实并非如此。人体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高的峰值骨量。但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少运动、营养摄入不均衡、过量烟酒和咖啡等,不仅影响钙的吸收,还会加速损耗已“储备”的骨量。
3、30-39岁:减少骨量丢失营养均衡摄入医生介绍,到了这个年龄段,人的骨量就开始丢失。日常除了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大程度减少骨量丢失,同时还要注意钙、维生素D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女性,现在晚婚晚育的女性较多,生完孩子后母乳,受雌激素变化的影响,会叠加此年龄段钙的丢失。”为此,吴文建议产后妈妈们(特别是出现骨头痛的)每天补充钙片个单位,坚持半年,同时也应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4、40-49岁:当心慢性病“节流”骨量丢失吴文指出,人到这这个年龄段要开始注意预防慢病的发生了。慢病也会导致骨松的发生。他说,就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对骨头有保护作用,一旦得了糖尿病,胰岛素发生变化而骨头也会受影响。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在发病5到8年就会出现骨量丢失,骨质疏松比正常人高发2-6倍。“糖尿病及糖尿病治疗药物会降低患者骨密度。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可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导致骨吸收增加,从而降低了骨密度。同时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会导致骨量减少。”吴文解释。另外,医生还指出,高血压会降低患者的骨密度。高血压患者钙排泄增加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为维持钙平衡,骨矿盐动员增加,导致骨密度降低。5、50岁以上:密切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儿童转移因子口服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