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杏海独家药二冲刺核心笔记内分
2016/12/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点击上方蓝字, 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2.雌激素3.孕激素4.避孕药5.蛋白同化激素6.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7.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8.口服降糖药9.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核心考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1、药理作用(1)四抗:抗炎、抗免疫、抗毒素、抗休克。抗炎机制 ①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②抑制炎症细胞(淋巴、粒、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 ③阻止炎症介质发生反应; ④抑制吞噬细胞功能,稳定溶酶体膜,阻止补体参与炎症反应; ⑤抑制炎症后组织损伤的修复——延迟愈合。 (2)对代谢——升糖、解蛋、移脂、保钠。 ①糖——升高(诱发糖尿病); ②脂肪——(诱发高血脂)——向心性肥胖; ③蛋白质——分解; ④电解质——增强钠离子再吸收(水钠潴留),及钾、钙、磷排泄(低钾、骨质疏松)。 (3)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 ①增加5——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②减少2——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 (4)其他作用: 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诱发癫痫); ②促进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诱发溃疡); ③减轻结缔组织的病理增生。2、临床应用分类药物短效可的松、氢化可的松中效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曲安西龙长效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可的松和泼尼松——为前药,需在肝内分别转化而生效——严重肝功能不全者宜选择: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龙。 (1)替代疗法 (2)严重感染并发的毒血症: (3)自身免疫性疾病: (4)过敏性疾病: (5)缓解急性炎症的各种症状,并可防止炎症后遗症,如组织粘连、疤痕。 (6)休克。 (7)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8)其他:肌肉和关节劳损,严重天疱疮、剥脱性皮炎,溃疡性结肠炎及甲状腺危象。 3、典型不良反应/禁忌症/用药监护A.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B.诱发三高C.诱发溃疡D.诱发感染E.诱发青光眼F.诱发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迟G.诱发或加重精神疾病(精神病或癫痫病)(二)雌激素一、分类及机制1.雌二醇(活性最强)、戊酸雌二醇、炔雌醇、尼尔雌醇、雌三醇(最弱)——雌激素(**醇) 2.机制 (1)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乳房增大,乳汁生成)。 (2)卵巢:刺激卵泡发育;负反馈——影响卵巢功能。 (3)输卵管:加速卵子运行速度。 (4)子宫:促进子宫内膜和平滑肌代谢。 (5)阴道:促进阴道上皮基底层细胞增生、成熟及角化。 (6)骨骼:促进骨质致密,但能使骨骺提早闭合和骨化——绝经期——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青春期前过量雌激素摄入,影响身高。 (7)心血管:降低血胆固醇(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低)。 (8)皮肤(滋润皮肤、亮丽头发)。 停经后马上开始使用雌激素——缓解更年期症状,维持骨密度,降低患糖尿病、心肌梗死的风险。 二、首选/主要应用 1.雌激素 ①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绝经期综合征;②前列腺癌。三、典型不良反应/禁忌症/用药监护 1.雌激素 A.子宫内膜癌;乳腺癌。预防:与孕激素联合。 B.高钙血症、水钠潴留——心衰患者禁用;体重增加、三酰甘油升高、糖耐量下降; C.血栓性静脉炎和(或)静脉血栓栓塞; D.局部使用——白带增多,阴道不规则出血。 E.己烯雌酚——导致子代女性“少女阴道癌”——妊娠期禁用。(三)孕激素一、分类及机制1.黄体酮、甲羟孕酮、炔孕酮、环丙孕酮、地屈孕酮、屈螺酮——孕激素(**酮)。2.机制 ①使子宫内膜增厚,为受精卵植入做好准备; ②植入后产生胎盘; ③减少妊娠子宫的兴奋性,使胎儿安全生长; ④与雌激素共同促使乳房充分发育,为产乳作准备; ⑤使子宫颈口闭合,黏液减少变稠,使精子不易穿透; ⑥大剂量——下丘脑负反馈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抑制排卵。二、首选/主要应用 2.孕激素:A.习惯性流产、闭经、经前综合征、痛经、经血过多、围绝经期、良性乳腺病。 B.辅助受孕;C.小剂量孕激素口服——阻碍受精。三、典型不良反应/禁忌症/用药监护 2.孕激素 ①常见——突破性出血、月经不规则、宫颈分泌物性状改变、乳房肿痛、性欲降低; ②长期应用——子宫内膜萎缩(雌激素是增生)、月经减少、闭经,诱发阴道真菌感染。 ③血栓栓塞。(四)避孕药一、分类 1.左炔诺孕酮——紧急避孕药(孕激素含量相当于8天的短效口服避孕药量——抑制排卵); 2.米非司酮——抗孕激素——只能作为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绝不能当做常规避孕药! 3.复方甲地孕酮和庚酸炔诺酮注射液——长效避孕——雌激素+孕激素——抑制排卵、抗着床。二、首选/主要应用 1.雌激素+孕激素——负反馈——抑制排卵——避孕。 2.壬苯醇醚栓——阴道内给药(外用避孕)。三、典型不良反应/禁忌症/用药监护 1.手术或需长期卧床者,术前应停服避孕药——预防血栓形成。 2.短效口服避孕药的漏服处置 ①漏服<12h,避孕效果不会降低——立即补服即可。 ②如果第一周漏服超过12h——在想起时(>12h)立即补服,即使有可能同时服用2片药。然后在常规时间服下一片药。随后7天同时采取避孕套避孕。 3.左炔诺孕酮——紧急避孕药 剂量过大或多次使用——月经周期紊乱,不规则阴道流血。 4.复方甲地孕酮、庚酸炔诺酮注射液——长效避孕药 孕激素是短效避孕药的几十倍,雌激素近百倍——副作用较大; 停药问题——必须改服短效避孕药三个月后再停,不可突然停药,避免大出血。(五)蛋白同化激素一、分类及机制 1.苯丙酸诺龙、司坦唑醇——蛋白同化激素; 2.机制 结构类似睾酮,由天然雄性激素经改造,降低雄激素活性,提高蛋白同化活性而—— A.促进蛋白质生物合成——促进肌肉变大变壮; B.促进食欲; C.促进骨骼生长; D.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产生。二、首选/主要应用 A.慢性消耗性疾病、重病及术后体弱消瘦; B.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 C.骨质疏松症、儿童发育不良; D.高脂血症、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三、典型不良反应/禁忌症/用药监护 ①女性——脂肪减少、体毛增长、痤疮、乳房萎缩、阴蒂涨大、性欲亢进、经期不规律甚至停经——轻微男性化。 ②男性——音调升高、高血压、胆固醇水平升高、皮肤痤疮、乳房发育、水钠潴留、性功能减退以及睾丸萎缩——轻微女性化。 ③儿童及青少年——性早熟,及骨骼发育提早结束进而影响身高(类似雌激素的作用)。 ④禁用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男性乳腺癌、高血压及妊娠期。(六)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核心考点:分类 一、分类及机制 碘塞罗宁——人工合成的T3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卡比马唑——硫脲类 1.甲状腺素作用: (1)维持正常生长发育,不足—— 呆小病(克汀病); 黏液性水肿(成人)。 (2)促进代谢和增加产热。 (3)提高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感受性。 2.丙硫氧嘧啶—— ①抑制过氧化酶,使被摄入到甲状腺细胞内的碘化物不能氧化成活性碘,酪氨酸不能碘化; ②一碘酪氨酸和二碘酪氨酸的缩合过程受阻——不能生成甲状腺激素。 缺点——不能直接对抗甲状腺激素,待已生成的甲状腺激素耗竭后才能产生疗效,作用较慢。 二、首选/主要应用 甲状腺片 左旋三碘甲腺原氨酸 左甲状腺素——人工合成的T4 碘塞罗宁——人工合成的T3 ①治疗甲减; ②诊断甲亢——抑制试验。 丙硫氧嘧啶——抑制甲状腺素合成。 (1)甲亢; (2)甲状腺危象: A.术前服用使甲状腺功能恢复到正常; B.术前2周左右+碘剂。 甲巯咪唑 ——作用强,奏效快,代谢慢,维持时间长。 卡比马唑——在体内水解游离出甲巯咪唑——作用开始较慢、维持时间较长——不适用于甲状腺危象。 碘剂——剂量不同,作用不同! 小剂量——合成甲状腺素,纠正垂体促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使肿大的甲状腺缩小。用于: (1)地方性甲状腺肿。 大剂量——抗甲状腺——(抑制甲状腺素释放)。 作用时间短暂,且服用时间过长时可使病情加重——不作为常规抗甲状腺药。 碘和碘化物 口服:用于甲状腺危象,每间隔6h给予1次。 用于甲亢术前准备——术前2周服复方碘口服溶液,一日3次,一次从5滴逐日增加至15滴。 三、典型不良反应/禁忌症/用药监护 1.甲状腺素 A.心动过速、心绞痛、暂时性低血压; B.月经紊乱; C.体重减轻、骨骼肌痉挛、肌无力。 2.硫脲类 A.药物过敏——皮肤瘙痒、皮疹、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B.白细胞和粒细胞计数减少——每周检査1次白细胞,如白细胞计数<3×/L时,停药。 C.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脏受累。 D.肝毒性——AST及ALT升高和严重肝炎。(七)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核心考点:分类 一、分类 1.门冬、赖脯胰岛素——超短效。 2.“可溶性/常规/中性胰岛素”——短效。 3.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中效。 4.精蛋白锌胰岛素——长效。 5.甘精和地特胰岛素——超长效。 二、首选/主要应用 1.胰岛素: (1)1型糖尿病;2型有严重并发症者; (2)纠正细胞内缺钾。 2.赖脯、门冬胰岛素——超短效——紧邻餐前皮下注射,用药10min内须进食。控制餐后血糖。 3.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中效:睡前或早餐前给药,控制空腹血糖。 4.精蛋白锌胰岛素——长效。 5.甘精胰岛素——超长效——皮下注射:傍晚注射1次。 6.严重肾功能不全——胰岛素。 7.急性心肌梗死者: A.急性期——胰岛素; B.急性期后——磺酰脲类。 三、典型不良反应/禁忌症/用药监护 A.低血糖反应。 B.过敏反应。 C.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硬结。 D.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增生。 E.胰岛素抵抗——1日的胰岛素需要量大于2U/kg。(八)口服降糖药核心考点:分类首选 一、分类 1.**双胍——双胍类药 2.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餐中整片吞服 3.格列**(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 4.*格列奈(瑞格列奈、那…、米…)——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餐时血糖调节剂”——餐前即刻服用(无需餐前0.5h服用) 5.*格列酮(罗格列酮、吡…)——胰岛素增敏剂 6.*肽(艾塞那肽、利拉鲁肽)——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7.*格列汀(西格列汀、阿…)——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二、机制 1.**双胍——与胰岛β细胞无关。 ①增加——糖酵解、糖外周利用、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和受体后作用、胰岛素敏感性。 ②抑制——肠道内葡萄糖吸收、糖原生成和肝糖原输出。 2.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竞争性抑制双糖类水解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减慢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延缓单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3.格列** ——磺酰脲类——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4.*格列奈(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以“快开-速闭”的作用机制,通过与受体结合以关闭β细胞膜中ATP-依赖性钾通道,使β细胞去极化,打开钙通道,快速促进胰岛素早期分泌,降低餐后血糖。特点—— ①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②既可降低空腹血糖,又可降低餐后血糖。 5.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增加骨骼肌、肝脏、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空腹、餐后血糖,及胰岛素和C肽水平。 6.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中枢性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优势: (1)增加胰岛素分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餐后血糖。 (2)增加胰岛素分泌主基因的表达——增加胰岛素的生物合成。 (3)显著降低体重。 7.*格列汀(西格列汀、阿…) 抑制二肽基肽酶-4(DPP-4)—— 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并减少肝葡萄糖的合成。 平稳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三、首选/主要应用 1.二甲双胍 双胍类药——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 能减轻体重,尤其适用于肥胖患者。 2.口服降糖药——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选择 A.空腹较高——长效:格列齐特和格列美脲; B.餐后升高——短效: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C.既往发生心肌梗死或存在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格列美脲、格列吡嗪; D.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格列喹酮。 3.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老年人、亚洲人群)。 4.艾塞那肽 ①早餐和晚餐前60min内给药,餐后不可给药。 ②每次给药剂量固定,不需要根据血糖水平调整。 三、典型不良反应/禁忌症/用药监护 1.**双胍——酮尿或乳酸性血症——原因:增强糖无氧酵解。 2.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胃胀、腹胀、排气增加、腹痛、胃肠痉挛性疼痛、肠鸣响。 3.格列**——低血糖;血液系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症。 4.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心衰、增加女性骨折的风险。(九)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一、分类 1.骨化三醇——1,25-(OH)2-D3,是钙在肠道中被主动吸收的调节剂; 2.阿法骨化醇——1α-OH-D3,口服经小肠吸收后在肝内转化为1,25-(OH)2-D3; 3.依替膦酸二钠、氯(屈)膦酸二钠、阿仑膦酸钠、帕米磷酸二钠——双膦酸盐类——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 4.雷洛昔芬、依普黄酮——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抗骨质疏松。 二、机制 1.骨化三醇 即1,25-(OH)2-D3,是钙在肠道中被主动吸收的调节剂——促进细胞大量合成钙结合蛋白,促进肠细胞钙转运,使肠钙吸收入血。 2.阿法骨化醇 即1α-OH-D3,口服经小肠吸收后,在肝内转化为1,25-(OH)2-D3。 3.降钙素 (1)直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骨盐溶解,降低血钙。 (2)抑制肾小管对钙和磷的重吸收,使尿中钙磷排泄增加。 (3)抑制肠道转运钙。 4.雷洛昔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激动——骨骼和部分胆固醇代谢(降低总胆固醇和LDL); 拮抗——下丘脑、子宫和乳腺组织。 用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 5.依普黄酮——增加雌激素活性,抗骨质疏松。三、首选/主要应用 1.碳酸钙、葡萄糖酸钙 (1)钙缺乏——手足抽搐。 (2)过敏性疾病。 (3)镁、氟中毒。 (4)心脏复苏。 补钙的关键注意点: A.清晨和睡前各服用一次,错开与食物服用,最好是餐后1h服用; B.同时宜补充维生素D; C.同期应用降钙素。 2.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 ①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②纤维性骨炎。 ③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患者。 ④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⑤严重肾衰竭,长期接受血液透析者——缓解肌肉骨骼疼痛。 3.依替膦酸二钠、氯(屈)膦酸二钠、阿仑膦酸钠——双向作用。 小剂量——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 大剂量——抑制骨形成。 4.阿仑膦酸钠——骨质疏松妇女的椎体畸变、身高缩短、骨折。 5.帕米膦酸二钠——甲旁亢。最大优点:作用更持久,抑制新骨形成的作用极低——尤其适用于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疼痛。 6.降钙素/依降钙素 ①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的骨溶解和高钙血症;高钙血症危象; ②镇痛——肿瘤骨转移(前后联系:帕米膦酸二钠有类似作用)、骨质疏松所致骨痛; ③甲旁亢、缺乏活动或维生素D中毒导致的变应性骨炎。 7.雷洛昔芬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激动或拮抗)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 (他莫昔芬——乳腺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8.依普黄酮 ——增加雌激素活性,抗骨质疏松。四、特征性不良反应/禁忌症/用药监护 1.双膦酸盐类——最主要:食管炎 2.注射用阿仑膦酸钠——“类流感样”反应 (前后联系:利福平、*沙坦) 3.降钙素 A.面部及手部潮红(前后联系:钙拮抗剂、硝酸甘油、**那非、烟酸、阿昔莫司); B.诱发哮喘。扫描白癜风怎样治北京手术治疗白癜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