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喝水有技巧药师为你来指导
2017-8-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常言道“宁可7日无餐,不可1日没水”。喝水是人每天必须做的事情,但在服用某些药时,宜多饮水或不宜饮水,因为此时的饮水已不单纯是满足生理的需求,而是对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有益,应作为配合治疗的一部分,宜嘱咐和提示患者予以重视。
一、服用后须多饮水的药品
鉴于必须减弱部分药物的毒性,避免药物对器官所致的损伤,或出于治疗的需求,临床采用一种保护治疗即“水化疗法”,要求服用下列药品期间每日饮水量在ml以上。
1.蛋白酶抑制剂联合疗法(鸡尾酒疗法)为人类制服艾滋病毒感染带来了一丝曙光。但多数HIV蛋白酶抑制剂(沙喹那韦、雷托那韦、安普那韦、奈非那韦、阿托那韦)可形成尿道结石或肾结石,在治疗期间应确保足够的水,为避免尿路结石发生,宜增加每日进水量。
2.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帕屈膦酸钠、氯屈膦酸钠等在用于治疗高钙血症时,可致电解质紊乱和水丢失,故应注意补充液体。须用ml以上的水送服,使每日尿量达ml以上。服药后不宜立即平卧,保持上身直立30min。
3.抗痛风药应用排尿酸药如硫氧唑酮、丙磺舒或别嘌醇的过程中,应多饮水,以减少痛风患者尿酸结石形成的危险,摄入液体量不宜少于ml,并补充碳酸氢钠维持尿液呈碱性,或补充枸橼酸钾,预防肾结石。
4.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ORS)粉,每袋加-ml凉开水冲溶后服下。
二、服用时宜多饮水的药品
1.平喘药应用茶碱或茶碱控释片、氨茶碱、胆茶碱、二羟基茶碱等,由于其可提高肾血流量,具有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加多而易致人脱水,出现口干、多尿或心悸;同时哮喘者又往往伴有血容量较低,因此,宜注意适量补充液体,多喝白开水。
2.利胆药利胆药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出,机械地冲洗胆道,有助于排出胆道内的泥沙样结石和胆结石术后少量的残留结石。但利胆药中苯丙醇、曲匹布通、羟甲香豆素、去氢胆酸和熊去氧胆酸服后可引起胆汁的过度分泌和腹泻,因此,服用期应尽量多喝水,以避免过度腹泻而脱水。
3.磺胺药主要由肾排泄,在尿液中的浓度高,可形成结晶性沉淀,易发生尿路刺激和阻塞现象,出现结晶尿、血尿、疼痛和尿闭。在服用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和复方磺胺甲唑后宜大量饮水,便于用尿液冲走结晶,有条件可加服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促使结晶的溶解度提高。
4.抗心律失常药服用硫酸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宜多次饮水,以加快药物的吸收。
5.抗生素氨基糖苷类的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对肾的毒性大,浓度越高对肾小管的损害越大,宜多喝水以稀释并加快药的排泄。
三、服用时不宜多喝水的药品
与上述相反,有些药品在服用时却不宜多饮水,因为饮水会破坏和降低药效。
1.胃黏膜保护剂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在服用前、后0.5小时内不宜饮水、乳汁、碳酸型饮料和进食,以便使药品在食管、胃、肠道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加保护消化道和抗溃疡作用,否则影响疗效。
2.外周镇咳药如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枇杷露等,主要是覆盖在发炎的呼吸道黏膜上,形成保护层,减少感觉神经末梢所受到的刺激,降低咳嗽发生的频率,服后不宜马上进水,以免稀释药品,破坏保护层。
3.苦味健胃剂龙胆酊、龙胆大黄酊,主要通过刺激舌头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促进胃液分泌来增进食欲,服用后也不宜立即进水,以免冲淡苦味而降低健胃效果。
4.抗利尿药应用加压素、去氨加压素时应限制进水,否则引起水钠潴留、抽搐、水肿、体重增加。
5.其他类药物如硝酸甘油主要通过舌下静脉吸收,不需要用水送服,一般要求含后30分钟内不宜饮水。治疗咽炎的华素片等含化片,药物含化期间也尽可能不要饮水,以免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
四、服用时不宜用热水送服的药品
1.助消化药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淀粉酶、多酶片、乳酶生、酵母片等,此类药中多是酶、活性蛋白质或益生菌,受热后即发生凝固变性而失去作用,达不到助消化的目的。
2.维生素类维生素类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性质不稳定,受热后易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编辑:胡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