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会程虹慢性肾衰患者血管钙化与心
2017-6-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调查显示,高达50%的慢性肾衰(CRF)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CRF患者钙磷代谢紊乱所导致的血管钙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如何才能有效遏制血管钙化,减少CRF相关心血管疾病?在10月30日“长城会”上,医院程虹教授给出了她的答案。
程虹教授在报告现场
一、CRF患者血管钙化的机制既往认为,血管钙化是机体钙磷代谢失衡所致的钙盐沉积于组织间的被动过程。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的研究已表明血管钙化是一个与骨发育相似的、主动的、高度可调控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磷是最主要的启动因子。高血磷状态下,成骨细胞分化转录因子表达增加,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转化为成骨/软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骨基质蛋白。同时,损伤及凋亡的细胞释放基质囊泡和凋亡小体,形成钙化巢,启动血管钙化。当钙负荷或钙磷乘积增加时,可促进血管钙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并非钙化的单一细胞来源,骨髓来源的干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皆可导致血管钙化。
二、CKD患者血管钙化的表现1.粥样硬化性动脉内膜钙化
钙化发生于动脉壁内膜,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冠状动脉钙化能引起缺血事件(如心肌梗死),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这与一般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似。
2.Monckeberg动脉中膜钙化
钙化发生于动脉壁中膜,常导致动脉僵硬及高血压,增加左心室负荷。动脉中膜钙化主要见于CRF患者。
3.血管钙化防御
以皮肤小动脉钙化为特征,导致皮肤疼痛性坏死及皮肤溃疡,最终可能需要截肢,并可激发细菌感染而导致败血症。主要见于CRF患者。
三、血管钙化与心血管事件磷代谢异常导致的血管钙化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CKD3~5期的患者血磷排泄障碍而潴留体内,从而启动一系列血管钙化机制,引起心肌重构,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最终影响CRF患者的生存率。
年发表于JAMA上的一项荟萃47个队列研究、33万名研究对象的研究显示,血磷每升高1mg/dL,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8%,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0%。
Framingham后代研究对例基线无心血管疾病的CKD患者,平均随访16.1年,结果发现,血磷位于四分位区最高分位(3.5~6.2mg/dL)时,新发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47%。
四、CRF患者血管钙化的防治(一)控制血磷1.限制饮食磷的摄入
控制每日饮食中磷的摄入量在~mg/d(每1g蛋白质的饮食常含12~16mg磷)。
2.充分透析清除
常规剂量的血透或腹透仅能清除1/2~2/3从饮食摄入的磷,因此,应增加透析剂量。
3.磷结合剂的应用
服用磷结合剂(进餐时嚼服),以从肠道清除食物中的磷。目前磷结合剂主要分为含钙磷结合剂和非含钙磷结合剂2大类。
(1)含钙磷结合剂:如碳酸钙、醋酸钙。血钙高或软组织/血管钙化者禁用。
(2)非含钙磷结合剂:包括氯化铝、氢氧化铝、碳酸镧、司维拉姆。CKD患者长期服用氯化铝、氢氧化铝,易导致铝中毒、老年性痴呆,临床已较少使用;而碳酸镧、司维拉姆更为常用。
年Lancet荟萃分析显示,非含钙磷结合剂司维拉姆可显著降低22%全因死亡风险,降低冠状动脉钙化进展平均达95.26%。
(二)防治高钙血症临床中,CRF患者的高钙血症基本都是由“医源性”因素造成的。如含钙磷结合剂服用量过大;滥用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增加肠道及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透析液钙离子浓度过高等。每日总钙入量中元素钙不应mg,在选择钙剂时,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均应服用活性维生素D是一个错误的观点。CKD第3期的患者,血清全段甲状腺旁激素(iPTH)在35~70pg/ml、第4期患者iPTH在70~pg/ml、第5期患者iPTH在~pg/ml时需要应用活性维生素D;当血清钙9.5mg/d、血清磷4.6mg/dL时可以使用活性维生素D。1,25(OH)2VD3或1α(OH)VD3应睡前口服。紧记以上要点,有助于临床医师正确使用活性维生素D。最后,程虹教授总结道,CRF患者发生血管钙化并非一朝一夕,应重在预防,控制高血磷,防治“医源性”高血钙及正确使用活性维生素D是防治的关键所在。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记者岑聪┆美编柴明霞┆制版王柳↓↓↓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治疗白癜风医院是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