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会在线传承百年之蕴,创享麻醉未来
2017-10-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在麻醉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围术期医学,精准医疗,术后快速康复(ERAS),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引领着临床医学的跨越式发展。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结合国际上麻醉学发展的最新趋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麻醉学发展的顶层设计及具体措施,切实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麻醉学乃至医学的发展。为探索新形势下我国麻醉学事业发展举措,促进麻醉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分享临床经验,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携23家附属/医院麻醉科共同主办的“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年会”,于年8月5-7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本次年会以“围术期医学及多学科合作”为主题,秉承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传承百年之蕴,创享麻醉未来”的宗旨,传承和发扬“北医”麻醉人的优良传统和学术品牌,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会议邀请了国内著名专家及海外在相关领域具有颇高造诣的知名学者分享围术期医学的最新理念,吸引了众多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的麻醉学科医师代表近人莅临大会。
八月六日上午八点二十分,各具特色的学术演讲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四个分会场同步展开。大会继承以往的传统,不设开幕式,直接进入主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詹启敏教授首先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詹主任特别强调,年是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成立十周年,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第一个年头,意义重大!在党中央习总书记创新驱动精神的指导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医学、麻醉学事业的发展。本次大会是麻醉学系的第五届年会,这是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希望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在核心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根据我国国情以及麻醉学科发展的时代特点和总体趋势,积极开展学科发展和麻醉学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加强多学科领域的通力合作,努力做好围术期安全及质量持续改进,积极推动舒适化医疗发展,为相关学科以及整个医学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驾护航!
聚焦临床热点问题,版主精心设计学术内容
加强交流,主持人与点评专家互动讨论
学术板块设计以临床热点问题为核心,聚焦系列临床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确保学术交流效果,本次年会使用导语介绍学术版块的内容,简明介绍相关领域的问题及观点。此次大会除常规设立主持人外,还邀请了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点评专家进行点评。讲者、主持人和点评专家的互动,充分调动了与会者的积极性,分享经验,启发思考,极大地拓展了学术讲座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学术年会的效果。
各分会场主持嘉宾认真负责,会场秩序井然,气氛活跃。主持人团队既有德高望重的麻醉届老前辈,也有临床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他(她)们是:罗爱伦、吴新民、杨拔贤、叶铁虎、张宏、孙莉、卿恩明、郭向阳、王东信、冯艺、吴安石、陈雷、徐铭军、赵晶、宋学军、马骏、张建敏、薛晓东、郑利民、单世民、赵斌江、杨占民、高秀梅、潘楚雄、王军、胡晓、姚兰、方伟武、徐晨、樊宏、程灏、潘芳和杨庆国教授等。
点评专家团队是本次会议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在全程参加学术版块的讲座和讨论之后,站在学术的前沿和制高点,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把专家讲座和激烈的讨论推向了学术的巅峰,虽然会议日程圆满结束,但仍感余音绕梁。在此衷心感谢杨拔贤、蒋建渝、张炳熙、贾乃光、李天佐、马大青、范志毅、李成辉、王庚、左明章、卢家凯、何农、马旭波、李民和杨庆国教授等资深麻醉专家的全程参与和精彩深度点评。
讲课内容精彩,学术大家领衔,青年才俊担纲,会场气氛热烈
在“转化医学与创新思维”版块,上海交通大医院卢湾分院院长于布为教授阐析了麻醉医师的强项与软肋,幽默诙谐的演讲收获了与会者阵阵的掌声。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马大青教授介绍了吸入性麻醉药物与肿瘤发生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惰性气体、异氟醚和低氧诱导因子(HIF)等在癌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给与会者带来了最新的科研讯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任委员,山东医院苏帆教授系统阐述了中医药与麻醉学的辩证关系,指出祖国传统医学在提高患者功能储备、调控应激和器官保护等中的作用,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围术期医学与脑功能国际论坛”版块,崔德华、王东信和岳云教授以及来自美医院的谢仲淙教授,从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同角度,阐述围术期应激、炎症反应及麻醉对脑功能的影响,特别是对远期脑功能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证据。“精准医疗与气道管理”版块的讲者姚尚龙、王军、胡晓和左明章教授对麻醉医生是否能做到精确化处理,对存在外科干预的气道控制是否得心应手,对气道相关的知识与进展是否掌握的专题进行了深度的解析。
“特殊气道的处理策略”版块的讲者李成辉、李家新和杨旭东教授分别从特殊气道的通用流程、单肺通气的气道管理以及口腔颌面部手术的气道管理三个角度分享了特殊气道的处理策略。专家们特别强调了应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和手术类型优化围术期呼吸管理方案,保障麻醉质量和安全。“通气策略”版块的讲者魏华峰、范志毅、梁汉生和吴长毅教授为与会者带来了优化气道管理及机械通气模式的前沿性管理策略和最新技术。
“循环系统监测和液体治疗”版块的讲者王天龙、汪红和黄佳鹏教授为与会者带来了围术期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况的最新进展,继而进行个体化的液体管理,使临床麻醉工作向着精准医疗的方向发展。“个体化CPR”版块的讲者张亚军、鞠辉、李春晶和徐涛教授的演讲涵盖了最新指南的个体化CPR。
“疼痛基础与临床”版块的讲者申乐、王庚、张熙哲和冯艺教授的精彩演讲,使与会者进一步了解了从基础到临床的最新进展。“多发伤麻醉管理”版块的讲者孙立、郑清和张鸿教授将麻醉医师在灾难医学中的作用以及脊髓和颅脑损伤患者的围术期处理,为与会者带来了系统的策略及流程技术。
“儿科麻醉”版块的讲者李天佐、安海燕和潘守东教授对小儿梗阻性气道的麻醉管理、手术室外镇静的监测、术中大出血与容量治疗等儿科麻醉临床中常见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了讲解。“高危产科”版块的讲者李纯青、卢家凯、曾鸿和续飞教授和与会者共同探讨了应对策略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专家们特别强调,胎盘植入、羊水栓塞和大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重度子痫前期、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产科大出血所致的急性肾功能损伤,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围术期应积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挑战。专家们还通过最新研究结果,解析了产妇在蛛网膜下腔阻滞过程中,阻滞平面易向头侧扩散的原因。
“循环调控与重症处理”版块的讲者李立环、高志峰和尹毅青教授对冠心病人的围术期处理,液体管理和围术期心肌梗塞的早期识别进行了精彩讲解。“凝血功能障碍”版块的讲者张欢、华震、李然和徐懋教授对进行准确调控出血和血栓栓塞风险,规范凝血功能的评估和麻醉选择,进行了细致讲评。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大,高龄骨科手术患者日益增多。怎样在满足外科手术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对老年患者原本脆弱的各脏器功能的保护,优化围术期管理策略并降低围术期血栓性事件带来的风险?“老年骨科与ERAS”版块的讲者郭向阳、李民和林惠华教授为与会者指点迷津,并对围术期血栓性事件及恶性高热及横纹肌溶解症防控进行深入剖析。
麻醉新技术是否能改变我们的未来?从科学问题到临床理念,新技术发展的成果已经从实验室进入到手术室中。围术期起搏器应该如何正确的使用?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否替代繁冗的漂浮导管技术作为心排量监测的金标准?全麻下的脑的氧供和氧耗状态如何衡量?那些“一麻就倒,给点麻药就不醒”的病人则让麻醉医师对自己的麻醉实施过程产生质疑?“循环监测新理念与新技术”版块的讲者昃峰、王慧玲、倪诚和姜陆洋教授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病例讨论”版块的讲者何自静、胡晓和许川雅分享了三个宝贵的临床病例,包括早复极综合征患者术中突发心跳骤停的抢救、新发脑梗患者行恶性肿瘤手术以及卵巢癌所致异常高钙血症患者的麻醉,提示麻醉医师是否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全面的临床观察和精准的个体化麻醉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
短短一天的时间,通过与会专家的精彩演讲以及与会同仁们的积极参与,会场学术气氛浓厚、在分享经验的同时,启发了思考,增强了学科发展战略布局和创新意识,弘扬了北京大学麻醉学系不忘初心、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和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在本届年会中,来自北京市的老中青麻醉学专家欢聚一堂,老前辈老当益壮,神采奕奕,年轻才俊锐意进取,勇于担当,团结共赢,充分体现了北京大学麻醉学系“传承百年之韵,创享麻醉未来”的宗旨及蓬勃的发展生机!
第一医学频道北京报道
关于麻醉领域更多信息请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好白癜风用什么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