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患者应该这样做

2017-4-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导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高脂血症和高血糖、高血压一样,患病率也明显升高。临床上可简单地将高脂血症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由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血浆中都是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所以严格讲高脂血症应称为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患者,由于血浆中脂蛋白水平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缓慢,血氧饱和度降低,临床上可表现为倦怠、易困,肢体末端麻木、感觉障碍,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出现动脉硬化或原有动脉硬化加重,细小动脉阻塞时,出现相应靶器官功能障碍。

脂蛋白代谢过程极为复杂,不论何种病因,若引起脂质来源、脂蛋白合成、代谢过程关键酶异常或降解过程受体通路障碍等,均可能导致血脂异常。临床上诊断高脂血症时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个人饮食和生活习惯、有无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的相关疾病、引起血脂异常的药物应用史以及家族史,体格检查需全面、系统,注意有无黄色瘤、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等。

高脂血症的治疗措施应是综合性的,最主要的治疗目的在于防治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为首要的基本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需严格掌握指佂。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一、医学营养治疗

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基础,需长期坚持。根据患者高血脂的程度、分型以及年龄、性别、劳动强度等制定个性化的食谱。

1控制总能量摄入总能量摄入应以身高、体重为基础,控制体重在理想体重范围。2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20%~25%为宜。陆地动物脂肪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对血胆固醇影响大,应少食用;深海鱼油含丰富的EPA和DHA,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但椰子油、棕榈油除外,一般膳食以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约为1:1:1为宜。多不饱和脂肪酸虽有降血脂的作用,但其不饱和键易氧化而产生过氧化物,对健康不利,故也不宜过量摄入,但可适量增加维生素E的摄入防止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

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mg/d;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mg/d,膳食脂肪摄入量也应降低,少于总能量20%,饱和脂肪酸低于总能量的7%。

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猪肉,可适当吃鸡、兔、牛、羊等瘦肉,海鱼类适当多吃。烹调选择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动物内脏、脑和蛋黄的胆固醇含量高,尽量不吃。而大豆含磷脂和不饱和脂肪酸多,故豆制品是较好的保健食品。

3适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摄入占总能量的13~15%为宜,多选择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后者具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5~65%。由于蔗糖、果糖等比淀粉更容易转化为甘油三酯,故应少吃甜食和含糖饮料。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碳水化合物应减少至总能量的50~55%。

4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提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多吃些粗粮、杂粮,以保证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可适当吃些脱脂牛奶或豆类以供给足量的钙。植物性食物中的谷固醇和膳食纤维可以影响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胆固醇水平。

5饮食宜清淡少盐

食盐量少于6g/d,伴有高血压者,应限盐。

6少饮酒,多饮茶

酒会促进肝脏合成更多的内源性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故少饮为好,如实在需要饮酒也应饮低度酒。茶叶含有茶多酚等成分,有降低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积、抑制血小板凝集、促进纤溶酶活性、抗血栓形成等作用,故建议多饮茶。

二、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控制体重,保持合适的体质指数(BMI)

三、其他:戒烟、禁烈性酒等

结语:

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高危人群,则应每3~6个月测定一次。首次发现血脂异常应在2~4周内再予复查。建议每个高脂血症患者都应尝试去积极改变生活习惯,从而达到自我调整血脂的目的。药物治疗应该永远都是最后的选择。

只要坚持调理,就一定能得到健康!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维亿阳光依托中疾控专家、中科院植物学家、中医药研究专家等63位科学家合作研发的营养干预配方,15种套餐调理15种慢性疾病相当有效,特别对高血脂(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脂肪肝、高尿酸(痛风)、高血糖(糖尿病)等,保证安全疗效!

经北京医院00个临床试验有效率达96.28%。每个希望改善的,医院做体检报告,确定疗效,无效全额退款!

罗美微老师

订阅方式:

1、

2、查找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stjy.com/ggxzys/5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