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维生素D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权威专家支
2017-5-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前言
人们对维生素D的重要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维生素D不仅在维护骨骼健康中起作用,而且在非骨骼疾病中起潜在作用,如自体免疫疾病、癌症、心理健康问题和心血管疾病等。虽然目前还没有对维生素D缺乏症(VitaminDdeficiency)的标准达成共识,但维生素D缺乏症在中国很常见,特别是在老年人中。由于意识到维生素D缺乏可能会使骨质疏松症进展、跌倒和骨折,导致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由于缺乏25OHD检查的适应症、结果解释、以及维生素D缺乏症治疗的全国性指南,导致了医生和病人产生了混淆观点,并且,国外也出现了一些不同标准和实践方案。
鉴于此,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制定了《维生素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该指南适用于成年人骨骼疾病,或有骨病风险患者的维生素D缺乏症管理,但不针对儿童期、妊娠期、以及患有严重或终末期慢性肾脏病(4~5期)的人群。
该指南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完成。主医院(InstituteofMedicine(IOM),Washington,DC,USA)报告、内分泌学会(EndocrineSociety,Washington,D.C.,USA)指南,英国骨质疏松学会(NationalOsteoporosisSociety,Bath,England)指南,以及国内相关文献。本学会得到英国骨质疏松学会的许可,参考英国指南制定中国人群维生素D相关指导意见。需特别强调:在没有确凿证据,特别是国内相关研究还亟须深入的情况下,专家们借鉴国外资料,并基于个人观点和经验而达成共识。
可以预料,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本指南将在未来重新审定。同时,该临床指南旨在指导成年人骨骼健康管理,而不是为了影响公共卫生政策。关于中国营养学会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已经颁布。本指南同时也附录了相关学会的维生素D膳食营养参考值。
谁将得到治疗在进行25OHD检查的患者中,其结果处理如下:
1. 血清25OHD30nmol/L,建议治疗。
2. 血清25OHD30~49.9nmol/L,具有下列高危因素者建议治疗:
(1)脆性骨折、有骨质疏松病史或骨折高风险;
(2)应用抗骨吸收药物治疗骨病;
(3)具有症状疑为维生素D缺乏症所导致;
(4)具有发生维生素D缺乏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如日光曝露不足、宗教或文化着装、黑皮肤,等等;
(5)甲状旁腺素升高;
(6)应用抗癫痫药物或口服糖皮质激素;
(7)吸收不良相关的情况。
3.血清25OHD≥50nmol/L,说明维生素D在安全范围;并提出建议,通过日光曝露和饮食维持充足维生素D水平。
如何治疗维生素D缺乏症1.基本原则和目的
维生素D缺乏症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特征、病情状况,同时结合维生素D制剂和剂型、维生素D检测、以及季节等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在初级保健中,维生素D治疗实践应该是任何临床管理指南的核心;治疗方案必须被非专业的初级保健医生和患者所接受。为了使患者配合坚持治疗,要同时考虑治疗方案的复杂性,以及患者的个人宗教和文化信仰,例如:某些制剂中是否含有明胶,维生素D来源于动物或植物,以及制剂中是否含有过敏原等。
初级保健医生应清楚维生素D是否现成容易得到、价格适当、制剂配方质量可靠,以及监测所具备相关实验室服务。如果得到正确评估、生化检测和良好治疗依从性,维生素D缺乏症的治疗应该有效。
维生素D缺乏症骨病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
(1)使用足够的剂量,以确保矫正维生素D缺乏(达到理想情况25OHD≥50nmol/L)
(2)及时改善维生素D缺乏症的临床后果;
(3)避免维生素D中毒。
2.维生素D3,还是维生素D2?
目前,在中国和美国有维生素D3和维生素D2不同制剂应用于临床,在欧洲,维生素D3较多应用于临床;同时,北美内分泌学会认为维生素D3和维生素D2都可产生较好效果。但有很多争论关于动物源性维生素D3和植物源性维生素D2的治疗优点。生化指标显示维生素D2似乎比维生素D3更快在组织中清除,并且生物利用度较低,特别是在间歇大剂量给药情况下。鉴于此争议,以及各种剂型应用情况不一致性,提供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指南。
建议:基于目前医学共识以及25OHD2检测相关问题,推荐与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和英国骨质疏松学会观点一致,维生素D3作为首选制剂用于治疗维生素D缺乏。
3.口服或肌肉注射给药?
虽然肌肉注射可以使维生素D全部附于体内,但使用前需考虑相关重要因素,包括其不可预知的生物利用度,较慢达到饱和状况,以及较口服制剂麻烦。胃肠外的维生素D应用不作为首选的治疗指导,主要是由于个体间吸收变异性显著不同。
建议:推荐口服维生素D。
4.固定或滴定给药方法?
滴定给药法(titrateddosingstrategy)是通过给予低剂量的药物,逐步达到所需的药物水平。25OHD的浓度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影响,例如曝露日光和饮食,而且受个体特征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和身体组成成分;个体这些特点,也可影响后续维生素D补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
滴定治疗法在减少毒性和改善饱和状态方面,具有潜在益处,能更精确达到饱和状况。但需考虑它增加费用,并使医生治疗和病人依从性变得更为复杂。鉴于目前还没有研究来比较滴定治疗法与固定剂量治疗法的效果,优先考虑更为简便的固定剂量治疗法。
建议:推荐治疗方法为固定负荷剂量和维持治疗的方法。
5.较低每日剂量,还是较高间歇剂量?
关于较低每日剂量和较高间歇剂量给药法的需要和益处,还没有一致观点。在几个比较研究中,其中一个发现在护理中心不太容易实施间歇给药法,因而效果较差;但不同给药方案得到持续实施时,可以达到相同的生化效果。
较低每日剂量的证据主要基于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试验研究,然而,这些患者中很少有严重维生素D缺乏,并且,高剂量的每日维生素D制剂并未应用于社区研究中。此外,大多数研究都只专注于短期治疗,而没有研究长期、高剂量、间歇疗法的风险和益处。国内相关研究还很缺乏。
治疗替代方案包括长达数周高剂量维生素D3(或D2)的负荷量阶段,然后转为维持阶段。维持阶段可根据患者的需要或愿望选择每日添加量补充,或较不频繁的「补足」。还可能有部分患者(如胃肠功能紊乱)无法维持足够的维生素D水平,因此,他们可能需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提供更为积极的替代或维持方案。
过去有观点认为:单次大剂量维生素D(30万IU或更高剂量)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症的持续矫正,并可避免依赖持续规则小剂量补充。此建议最初在佝偻病和软骨病的治疗中提出,并在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症治疗中也被认为是一种可选的治疗方法,然而,最近建议提示间歇大剂量维生素D给药无效,实际上它还可能增加骨折风险。在进一步研究缺乏的情况下,不推荐使用这种单次负荷剂量方法,相反,我们推荐负荷剂量分次给予,然后进入维持阶段。
建议:
(1)当需要快速矫正维生素D缺乏,如患者有疾病症状、或准备开始高效抗吸收药物治疗(唑来膦酸Zoledronate或狄诺塞麦Denosumab),推荐的治疗方案是在固定负荷剂量的基础上,随后规则维持治疗;
(2)维生素D缺乏的矫正非紧迫时,或当补充维生素D同时口服抗骨吸收药物,或许可以进行维持治疗方案,而无需使用负荷剂量。
6.钙剂补充补钙剂量在~mg/日时,其持续性和效果较差。
最近一项荟萃分析提示:钙剂和维生素D的联合补充可以降低死亡率,而维生素D单独补充没有发现此效果。
建议:
(1)为了保障骨骼健康,需倡导摄入足量膳食钙,并鼓励患者和医师使用「钙计算器」(如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