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围产期奶牛酮病病理分析及预防治疗方案

2018-11-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酮病定义:

奶牛酮病(Ketosis)又称酮血症、酮尿病,也称为奶牛醋酮血症(Acetonaemia),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的疾病。它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以产奶下降、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本病的特征是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还可以出现低血糖症、血浆游离性脂肪酸升高、脂肪肝、肝糖原水平降低等症状,间有神经症状。这一系列变化与泌乳早期产奶水平升高,而能量供应不能满足泌乳消耗有关。简单来说,酮病不是一种疾病,是各种新陈代谢扰乱的一种症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指的是葡萄糖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可以说酮病和脂肪肝对奶牛和牧场的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围产期奶牛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脂肪肝和酮病上,主要体现为奶牛能量供给不足导致负能量平衡,能量密度不够,导致奶牛急需葡萄糖,能量不足导致奶牛动用自身的体脂,奶牛出现脂肪肝继而出现酮病;间接的影响主要为繁殖率低,产犊间隔时间长,泌乳天数延长,平均产奶量下降等。

酮病病因:

酮病的本质在于血液和体内的葡萄糖缺乏。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产奶牛的产奶高峰大多在分娩后4~6周出现,而此时食欲和干物质采食量尚未达到高峰,摄入的能量不能满足泌乳需要,进而导致酮病的发生。   2.饲料因素方面,饲喂大量青贮,饲料质量低下,突然换料,可降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导致酮病的发生。此外,青贮中富含丁酸,是一种生酮先质,大量采食可直接导致酮病的发生。饲料中钴、碘、磷等矿物质的缺乏也可使酮病的发生率升高。   3.产犊时体况超标,体况超标影响产后食欲的恢复。此外,产前营养过剩可引起脂肪肝,而脂肪肝能导致肝脏代谢紊乱、糖元合成障碍,血中酮体含量升高,从而引发酮病。   4.继发性酮病发生在泌乳早期,任何可影响食欲的疾病都可以引发继发性酮病,其中真胃变位和创伤性网胃炎与继发性酮病关系最为密切。奶牛酮病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原发性酮病是因能量代谢紊乱,体内酮体生成增多;继发性酮病是因其他疾病,如真胃阻塞,创伤性胃炎,肝脏疾病,乳房炎等引起食欲下降,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引发的酮病。

原发性酮病

一般认为产犊后,奶牛在产后4~6周就会出现泌乳的高峰期,但是采食量高峰一般出现在8~10周,为了追求高产奶,在采食量不足的情况下,多数牧场采取饲喂高蛋白高脂肪的饲料,过多的饲喂精饲料,粗饲料喂量减少,导致生糖物质摄入不足。但是产前补充能量密度较高的饲料,增加干物质摄入过多,也会导致奶牛肥胖和脂肪肝。能量负平衡在产前的3周就会出现一般会延长到产后4~6周,产后无力,产后泌乳和正常的能量需求都会直接导致动脂。当能量缺乏时,机体就会动用体脂,从而脂肪酸氧化不完全就产生了大量的酮体,肝以外的其他组织可以利用酮体,但是如果酮体产生的速率大于肌肉和其他组织利用的速率,酮体就会在体内蓄积从而引发酮病。

继发性酮病

继发性酮病通常是由其他疾病或中毒而导致消化机能减退引起的。长期厌食的牛,由于瘤胃微生物区系改变,影响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从而可能导致酮病的发生。

发病机制:

泌乳开始后,葡萄糖成为合成乳糖和乳蛋白的主要原料。据试验计算,每产生1L乳糖含量为4.8%的牛奶,需消耗50g葡萄糖;每产生1L乳蛋白含量为4%的牛奶,需消耗30g葡萄糖。了解泌乳早期奶牛特殊的代谢平衡机制,有助于理解酮病的发病机制。为满足泌乳需要,奶牛从两个来源获得营养:食物和体储。在最初的两个泌乳月内,日产奶45kg的奶牛,每天需消耗2kg体脂和g体蛋白。牛和其他反刍动物从日粮中直接吸收的葡萄糖很少,能量和葡萄糖主要来自瘤胃微生物酵解纤维素生成的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其中丙酸生糖,乙酸、丁酸和体脂动员产生的游离性脂肪酸均为生酮先质。乙酸可在各种组织中氧化供能,或在乳腺中合成乳脂。葡萄糖的先质主要有丙酸、生糖氨基酸、甘油和乳酸,异生作用在肝脏和肾皮质中完成。日粮中的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奶牛大约50%的葡萄糖靠丙酸异生提供。   瘤胃中产生的丙酸不足时,葡萄糖合成不足,出现低血糖症。低血糖导致体脂动员,产生游离性脂肪酸和甘油。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激素均可调节体脂动员。缺乏葡萄糖时,骨骼肌和心肌可利用脂肪酸供能。在草酰乙酸(糖异生的最终产物,葡萄糖先质)缺乏时,脂肪酸氧化的最终产物乙酰-CoA无法进入三羧酸循环,从而限制了肝脏氧化游离性脂肪酸的能力。大量的乙酰-CoA转变到乙酰乙酸、β-羟丁酸(βHBA)和少量丙酮。除肝脏外,其他组织均可利用酮体,但如果酮体的产生量超过利用量,就会出现积聚而引起酮病。   饲料营养低下,或食欲不振造成采食减少,瘤胃中丙酸的产量随之降低。钴缺乏时,也会降低瘤胃中丙酸的产量。丁酸是乙酰-CoA的先质,最终生成酮体,因此瘤胃中丁酸的量增加,也会导致酮病。这就是为何食欲正常的牛采食大量富含丁酸的青贮后也会出现酮病的原因。

临床症状: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两个类型:消耗型和神经型,其中以消耗型最为常见。   1.消耗型最初的几天病牛食欲下降,拒食精料和青贮,仅采食少量干草;产奶量明显下降且乳汁容易形成泡沫;精神倦怠,不愿运动。虽然体重下降,但通常体温、呼吸、心跳等表现正常。瘤胃蠕动减弱。皮下脂肪过度消耗导致皮肤弹性降低。呼出气体、尿液和乳汁中有烂苹果的气味(丙酮味),加热时气味明显,但这种气味只有在病情严重时才能闻到,大多数病例不易闻到。消耗型酮病极少引起死亡,但如不及时治疗,病程延长,产奶量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   也有的病例症状轻微,仅表现产奶量的轻微下降,病初血糖含量下降不显著,尿酮浓度升高,后期血酮浓度才升高,这种情况只有通过检测酮体和血糖水平才能确诊。   2.神经型此类型酮病通常很少见,典型病例症状明显。病牛常在消耗型的基础上突然发病,初期表现兴奋,精神高度紧张、不安,大量的流涎,磨牙空口咀嚼;吃草与反刍停止。视力下降,走路不稳,横冲直撞。个别病例全身肌肉紧张,四肢叉开或相互交叉,震颤、吼叫,感觉过敏,通常持续1~2h。这种兴奋过程一般持续1~2d后转入抑制期,反映迟钝,精神高度沉郁,严重者处于昏迷状态。少数轻型病牛仅表现精神沉郁,头低耳耷,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下降。

除了以上症状外,奶牛还会出现呼吸减慢,甚至达到每分钟8次,情动心搏徐缓甚至达到每分钟44~50次,较重病例会发生心悸。常可以发现肝脏的浊音区扩大,低抗增高或干部感觉触痛。

诊断方法:

酮病一般发生在围产期前后突出表现在临近产奶高峰期,奶产量下降,体重减轻,拒食精料,体温、呼吸、心跳正常,瘤胃蠕动正常。有经验的兽医可从病牛呼出的气体及尿、乳中闻到气味而做出判断。但是乙酰乙酸,丙酮的含量少,而且不稳定。如果尿液里和呼气中的丙酮含量很高了,那证明酮病罹患时间已经很长了,这个时候治疗都是收效甚微的。酮病检测试纸条,主要通过检测乳中的β-羟丁酸来监测奶牛酮病,操作简便易行。但是可参考性差,所以最全方面的检测仍然是采集血样测定血糖和血酮水平。应进行全面检查,鉴别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许多饲养人员认为是酮病的奶牛,其实是由真胃变位继发而来,一些低血钙的牛也表现酮病症状。亚临床性酮病由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常不引起兽医和生产者的注意,并且仅根据外部症状很难做出诊断。因此对高产牛群,可定期进行血酮检测。

特别推荐血酮检测金标准:

BHBA(β-羟基丁酸)是在人体证实为金标准的通体成分,通常来说β-羟丁酸含量大于2.0mmol/L被认为临床型酮病,β-羟丁酸含量大于1.2mmol/L被认为亚临床型酮病。BHBA是公认的检验参数。

由于另外两种酮体不稳定,所以不作为检验参考,只能作为辅助参考项。目前并没有检测产品专门用来检测乙酰乙酸和丙酮。临床医学人体所用的血酮仪将BHBA作为金标准,并且度量血细胞沉积率来校正血酮的水平。牧场和饲养员如果只是定型而不是定量检测,是无法正确预防和诊断酮病的。所以使用先进,专业的BHBA检测仪器,是准确检测亚临床和临床酮病的必要手段。

(有需要的可以给我留言,或者查看文章结尾联系方式)

解决方案:

治疗酮病原则只有三条:

1、尽快恢复血糖水平;

2、补充肝脏三羟酸循环中必须的草酰乙酸,使体脂动员产生的脂肪酸完全氧化,从而降低酮体的产生速度;

3、增加日粮中的生糖先质,特别是丙酸。

日粮中添加粉碎的玉米是一个简单,快捷的方法,试用于牛场大群奶牛同时发病的情况。玉米可在小肠内迅速消化,快速提高血糖水平。

过瘤胃胆碱是目前国内使用较广泛的一种产品。过瘤胃保护胆碱可以优化增强奶牛体内的胆碱水平,有益于保持并增强肝脏的健康功能,这样肝脏可以提供更多能量,用于驱动高产泌乳。胆碱通常临床上看做维生素。胆碱的使用有两个前提,首先要确保有良好的奶群管理基础,良好的环境如牛舍通风,卧床的质量,日粮的合理配置,其次胆碱包被很重要。包被过多,牛的消化系统不能够完全分解,不能达到效果,包被过少,不能达到过瘤胃保护,过瘤胃胆碱的重要性就是让胆碱到达小肠,被奶牛吸收和利用。目前国外美洲和欧洲的过瘤胃产品较为先进。

烟酸也是目前国内使用的混合型酮病缓解产品。烟酸是一种抗脂类分解和抗生酮的物质,具有降低体脂分解,降低血液β-羟丁酸盐含量和非酯化脂肪酸浓度的能力。烟酸与脂肪代谢关系的研究基于其能降低血脂的功能,这可能是因为它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或激活磷酸二酯酶活性使环腺苷酸(cAMP)含量相对减少,cAMP能诱导生成激索敏感脂酶,加速脂肪动员的作用,cAMP的相对减少能减慢脂肪的分解,有效地降低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从而减缓了高血脂及大量酮体蓄积对奶牛机体所造成的危害。但添加烟酸对奶牛酮病的治疗功能还不能确定,不能肯定烟酸的常规使用可降低与脂肪相关的代谢紊乱(如酮病、脂肪肝)的发生。烟酸能抗脂肪分解,能有效缓解早期泌乳牛的酮血症。但是烟酸同样需要良好过瘤胃保护,否则会在瘤胃里分解,无法达到效果。

赖氨酸也是混合饲料选项之一。可以帮奶牛补充蛋白质。赖氨酸对于提高奶牛生产水平,减少氮的排放意义重大。目前奶牛对氨基酸的需求量,还不能科学合理控制。

丙二醇是近十几年来普遍用于奶牛酮病预防和治疗的产品。目前市场上丙二醇产品主要有三种形式。液体灌服用丙二醇,液体喷涂到混合饲料用丙二醇以及包被技术成熟的固体丙二醇粉末。液体的丙二醇没有适口性可言,奶牛灌服过程中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灌服过程中食管受伤和灌服后个体死亡。液体喷涂混合型丙二醇加工方法简单,成本低,但是含量过少。根据年美国奶牛科学协会研究的结论,丙二醇针对性追肥,也就是在围产期前后在日粮中添加固体丙二醇,可以有效预防能量负平衡,防止干物质摄入不足,防止脂肪肝的形成,从而缓解和治疗围产期奶牛的酮病问题。

目前大型牧场和个体养殖户都在使用丙二醇产品或者丙二醇的替代产品。混合饲料,氯化胆碱,烟酸,过瘤胃脂肪粉,这些产品都或多或少应用道围产期奶牛的精饲料中。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奶牛已经出现肝功能问题,或者已经罹患酮病,那么过瘤胃脂肪粉的添加只会事倍功半。围产期前1-2周的奶牛出现过于肥胖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此前饲喂的脂肪粉无法被用于孕育犊牛,而是直接转化成奶牛脂肪。所以定期检测牛的体征数据,如葡萄糖水平,胰岛素水平,血酮水平都可以有效预防酮病的出现。先进,可靠的血酮和血糖检测设备是牧场必备的检测手段。对于大型牧场来说,只依靠饲养员和兽医目测或凭经验诊断病牛是非常费时费力和不全面的,所以围产期前后采用采集血液检测血糖,血酮是最直接和科学的方法。

固体丙二醇粉末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考虑适口性。一般载体分为无机载体和有机载体。无机载体主要为硅土,高钙土,有机载体一般以植物纤维为主。无机载体丙二醇粉末的缺点是牛的粪便里混有一定数量的土质含量。有机载体直接可以被牛吸收。无机载体的包被能力强,一般可以包被50%-70%的固体粉末,但是丙二醇粉末不能加工成颗粒,温度过高,固体成分挥发。有机载体的包被能力更低一些,一般可以包被30%-50%。成本也会相对高一些。国外的丙二醇粉末一般含量约为60%,国内目前没有良好的包被技术,主要是喷涂式混合饲料。

丙二醇的作用机理是丙二醇通过瘤胃发酵和直接吸收两个途径,可以转化分解出草酰乙酸和丙酸盐,这两种物质促进葡萄糖异生作用,促进肝脏形成肝糖原;奶牛体内的葡萄糖水平提高后,就能减少奶牛动脂现象,从而减少游离脂肪酸的产生,防止脂肪肝的形成;而且葡萄糖水平直接影响到胰岛素水平,胰岛素直接作用于黄体酮,促进卵泡发育,促进奶牛受孕;因此围产期能量负平衡的科学预防有利于缓解和治疗产后多种疾病,从而进一步增加产奶量,提高受孕率。

固体丙二醇之所以被广大养殖户,牧场和营养专家认可,是因为它的适口性比液体好的多,而且硅土和菊苣等载体的适口性可以增加牛的食欲。较之液体丙二醇,饲喂方法更简单,省时,省力,不会造成个体死亡。固体丙二醇是专门针对奶牛酮病研发的产品,它的主要成分一丙醇是治疗酮病的活性成分。酮病的本质在于血液和体内的葡萄糖缺乏。尽快恢复血糖水平,补充肝脏三羟酸循环中必须的草酰乙酸,使体脂动员产生的脂肪酸完全氧化,从而降低酮体的产生速度,增加日粮中的生糖先质,特别是丙酸。这三点固体丙二醇都可以做到。固体丙二醇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作用于奶牛酮病。一条途径就是通过瘤胃发酵,丙二醇可以转化成丙酸,草酰乙酸,使挥发性脂肪酸完全氧化,降低酮体的产生速度。另一条途径是丙二醇转化成丙酮酸盐,生成磷酸烯醇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直接吸收。草酰乙酸和丙酮酸都作用于葡萄糖异生作用。

固体丙二醇粉末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提供高能量饲料,促进转化葡萄糖,奶牛摄取更多干物质后,能量状态良好,食欲也会改善。脂肪流动减少,那么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增加,减少游离脂肪酸,从而防止脂肪肝的产生,减少酮体的产生。健康的肝脏产生更多的葡萄糖,就可以防止和缓解能量负平衡。产犊后的奶牛产奶需要很多的能量和葡萄糖,良好的肝脏功能可以保证高产奶量,乳脂率相应降低,乳糖含量增加。固体丙二醇间接影响奶牛的繁殖能力。牛的能量状态良好,黄体酮水平才会正常。黄体酮直接影响卵泡的发育,促进奶牛受孕。酮体的减少,健康的肝功能都能保证奶牛的健康,增强奶牛的抵抗疾病能力。所以固体丙二醇是目前市场上较为追捧而且治疗酮病效果最佳的产品。

赞赏

长按







































元旦白癜风
白癜风饮食禁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stjy.com/ggxzys/8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