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夏季常见病

2017-1-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眼看着气温越来越高,暑气越来越盛。感冒、肠炎等常见病几乎成了侵害孩子健康的主要疾病,而暑热症、厌食症等季节病也不让孩子安生,如何让孩子安度炎热的夏天成了家长们最想知道的事情。    

中暑

  将中暑的孩子移到凉爽处,用比孩子体温低两度左右的水给孩子浸浴,每次浸30分钟,每日两次。体温高时可用酒精加等量水擦颈部、腋下、腹股沟和四肢。可食用盐开水、西瓜汁、5%糖开水等,也可服用一些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气水等药物,必要时给一些退热药。

  预防幼儿中暑,居室要注意开窗通风,用电风扇或空调降低调节节室温。给孩子穿宽松透气的服装,勤洗澡、勤换衣、勤喝水。户外活动时,避开强烈阳光,正午前后两小时最好不要外出,外出时带遮阳帽。

 皮肤病

  幼儿的皮肤细嫩,易受病毒、细菌及其他因素的损害,引起局部皮肤发红、发炎、生出痱子。痱子在身体的各部位都可发生,多见盱头面部、颈、前胸及臀部,有瘙痒感及轻微的烧灼感,容易形成囊肿和毛囊炎。抓破后,又很容易成为脓疱疮。

  脓疱疮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重症的孩子会发生邻近的淋巴结肿大、发热等,有的还会并发败血症、风湿热及小儿急性肾炎。

  预防痱子和脓疱疮,主要是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已患痱子的孩子,不要让他搔抓,不要用热水或碱性肥皂烫洗,也不能用凉水刺激,要用温水洗浴,可搽止痒剂。另外要让孩子多喝水,及时补充水份,可多吃些绿豆汤、冬瓜汤、西瓜、金银花露等,起到祛暑、除湿、解毒作用。对患了脓疱疮的孩子,要勤洗澡、勤剪指甲,脓疱疮处涂紫药水、金霉素、新霉素等软膏,切忌滥用“肤轻松”等激素类软膏,以防皮损扩散,加重病情。对于一些精神差,食欲不振、面部微肿的幼儿,要警惕并发急性肾炎,需要做尿常规检查,确诊为肾炎者,应尽早治疗。

 肠道疾病

  夏季幼儿易患急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等肠道疾病。

  夏季肠道疾病以细菌感染为主,因为气温高,病菌繁殖快,各种食物、水、饮品、物品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污染,加上幼儿肠道的抵抗力弱,自我保健意识差,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更容易患病。另外,受凉受热,过食冷饮,暴饮暴食都会造成消化功能紊乱,患肠道疾病。

  孩子患了肠道疾病,除了按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外,家庭护理是极其重要的。腹泻的孩子,大便次数多,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洗屁股,保持肛门清洁;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可少量多次服用口服寂液及糖盐水。合理安排饮食,可以给米汤去油肉汤、去脂的牛奶及酸奶、稀饭、软面汤等。腹泻稍缓解后,可以给低渣、少油、少糖、不产气的饮食,如大米粥、藕粉、蛋花汤、面片、鱼泥、碎瘦肉、果汁等。忌食刺激性食物、发酵和胀气的食物、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并要做到少食多餐。

  预防肠道疾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避免孩子暴饮暴食,让孩子饭前便后洗手。吃瓜果要洗净、削皮,不喝生水,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不买“三无”食品。尽量少吃冷饮,因为冷饮中的病菌不会被冻死。少吃街头小摊贩的食品和卤菜、熟食,这些食物夏季易变质、易被污染。放入冰箱的剩饭菜,要重新热透再食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乙脑发病有季节性,90%的病人发生在7、8、9三个月,特别是2~7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孩子患病时,往往起病较急,体温在1~2天内高达39~40度,伴头痛、恶心和喷射性呕吐,同时多伴有嗜睡和精神倦怠,继而出现意识混乱,抽搐、甚至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孩子一旦染上乙脑,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痉,严重的还会有失语、吞咽困难、肢体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自从实行计划免疫以来,学龄前儿童普遍接受了乙脑病毒疫苗的预防接种,患乙脑的儿童明显减少,可是预防接种后的保护率只有76%~90%,所以仍不可以掉以轻心。同时,在流行季节、流行地区,家长要提高防病意识,居室外要安装纱窗,消灭蚊子,防止蚊子叮咬。

 胃肠不适合理调节

  夏天到了,儿童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都会发生变化,如消化系统随着气温的升高,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动力降低,容易产生消化系统的疾病。儿童夏季消化系统的疾病主要有腹泻、消化不良、肠炎等。

  1.腹泻: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容易造成食品变质,如果不慎吃了变质食品,轻则腹泻,重则会发生食物中毒。另外儿童喜欢吃冷饮、冷食,这些冷饮和凉拌的食品如果吃得过多过量或在制作时不够卫生受到污染,也容易导致腹泻发生。夏季天气比较热,如果一味贪凉,长时间吹空调、在凉水中浸泡等,一旦孩子受凉过度,容易引起病毒的感染造成腹泻。儿童夏季出现感染性腹泻机会比较多,比如痢疾,特别是6-9月,它的发病占全年痢疾发病的70%左右。

  2.消化不良:小儿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厌食、饮食不化、腹满胀痛、呕吐、大便腥臭等症状。导致消化不良的原因较多,除了卫生、饮食习惯等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中,精神因素的作用已在其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焦虑、抑郁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儿童的情绪不好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家长在注意饮食之外,还应适当调节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保持快乐和自然的心情。

  3.肠炎:肠炎是指肠黏膜急性或慢性炎症。通常所说的肠炎是包括胃、小肠和结肠炎症的通称。肠炎的病因通常是由于某些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继发。另外,致病细菌也可引起肠炎。肠炎的主要症状是腹泻、腹痛、发热和毒血症。十二指肠有炎症的时候,可出现呕吐症状。

 要预防以上病症,家长在夏季应注意以下事宜

  1.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均衡膳食营养。夏季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尤其是那些爱吃肉的孩子,家长更应注意调节饮食结构,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要贪吃冷饮,每餐不要吃得过饱,避免造成胃肠道机能的损害。

  2.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让孩子从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要教育孩子不要在流动摊贩、卫生条件不好的饭馆吃饭,不要举着食物边走边吃。如果有养宠物的家庭,一定要搞好宠物的卫生,同时要告诫孩子不要自己一边吃东西一边喂宠物。

  3.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居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学习休息两不误。

  4.对于婴幼儿,鼓励母乳喂养,尤其是出生后的第一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夏季断奶。人工喂养时,应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清洁。无论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应适时添加辅食,添加过程应循序渐进,不要几种辅食同时添加。

  5.腹泻应及时治疗,尤其是感染性腹泻患儿,把腹泻对患儿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同时避免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及多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夏季儿童容易发烧,父母决不可掉以轻心。由于天气很热,许多儿童常常是满头大汗,满脸通红,别以为都是暑热造成的。只要孩子不想吃饭,懒得动弹,就要怀疑是否发烧,用体温计测一测,一旦发烧就应引起注意,及时查找原因。 

临床表明,夏季儿童突然高烧应特别注意传染病的发生,医院诊断。

 最常见的传染病有以下三种 

  ①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季最为凶险的传染病之一,病原体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吸血来传播的,多为10岁以下儿童。 

  ②急性中毒型菌痢。细菌性痢疾是夏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是痢疾杆菌,主要表现有发烧、腹痛腹泻和解脓血便的症状。在细菌性痢疾中有一种称为中毒型菌痢,多见2-7岁的小儿。 

  ③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病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因水源污染而引起局部流行。伤寒病主要表现有持续高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还有肝脾肿大、皮肤出现玫瑰疹、腹胀腹泻等表现。夏秋季如发烧持续1周以上的儿童应请医生详细检查是否伤寒所致。 

在39℃以下,家里就可以对付

  不过,儿童夏季发烧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会出现打喷嚏、怕冷、咳嗽、头痛等症状,如果热度不高,在39℃以下,家里就可以对付。 

  一旦发现小儿发热,只要明确了属外感发热,医院。医院病人集中,很可能造成交叉感染,使病情加重。在家中护理好发烧的孩子对疾病的康复既重要也十分必要。

 家中护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发热的小儿热量消耗大,水分丢失多,所以要适当休息,多饮水;出汗过多时,还要在水中加少许盐以补充电解质。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居室室温、湿度要适宜。 

  2.降体温:应用退烧药,四小时一次,服药后要喝温水。外感发热以发汗为主,尽量少用冰袋冷敷。 

  3.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一般夏季外感应用辛凉解表或清暑解表的中药,疗效甚佳。 

  4.食疗:中医历来注重饮食疗法,适当的饮食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这里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食疗方 

  ①荷叶饮:具有解暑清热、养阴醒胃的作用。可每天当饮料喝。制法:鲜荷叶克洗净加水适量煎煮后,加蜂蜜克,稍沸即成。 

  ②冬瓜荷叶汤: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渴、利尿的功效。每天可饮汤食瓜两次。制法:冬瓜克洗净,连皮切块,荷叶切碎,加水煮汤。汤成去荷叶加盐调味即可。 

  ③葛根粥:具有解肌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每天早晚各喝1次。制法:鲜葛根40克洗净切片与水同磨,待沉淀后取粉(现市场有售葛根粉可用)。先用粳米克煮粥,至半成熟时加入葛根粉同煮成稀粥。 

  综上所述,只要在夏季把握住不贪凉,就可以减少小儿夏季发热的发生。如果小儿发生夏季发热,也不用惊慌,在明确诊断后按照前面所说的方法去做,可以使小儿很快恢复健康。 

  孩子高烧在39摄氏度以上则应怀疑是小儿肺炎,剧烈的咳嗽、高烧持续不退,严重者还会出现抽风,医院求治。许多人以为肺炎是发烧“烧”出来的,这种看法不对,因果关系颠倒。最值得警惕的还有一种由细菌性痢疾引起的发烧,热度很高,一旦出现昏迷,则可能是菌毒血症的表现,应及时送院抢救,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小儿夏季热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其特征是夏季持续发热(39-40℃),口喝,多尿、少汗。起病缓慢,有夜热早凉,也有早热暮凉者,部分患儿喜伏地而卧。这是因为1-3岁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汗液排泄功能差出汗少,不易散热。

发现小儿夏季热,医院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性疾病。一旦确定了,除了按医生的处方用药以外,主要是加强护理,并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尽可能使患儿居室阴凉通风,睡前给患儿作温水浴,可以刺激皮肤血管扩张,易于散热,而预防夜间体温过高。对待持续发热、口渴的患儿,要及时补充液体,可以让患儿多喝一些淡盐凉开水。饮食方面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C、B的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水果、新鲜蔬菜等,还要让小孩喝一些绿豆汤、荷叶汤等清凉饮料(冰冻的也可)或西瓜汁等,以利于排尿降温。

中医对小儿暑热症有特殊治疗效果。由于患儿有体质、年龄的差异,中医在临床上常分为三种类型为主进行治疗。(1)暑伤肺胃型:除一般暑热症状外,多见唇红干燥,咽红、舌质较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数,指纹紫。治疗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常用西洋参、麦冬、知母、竹叶、黄连、石斛、荷梗、鲜西瓜皮、甘草煎水服。(2)脾阳不振型:除一般暑热症状外,多见饮食不佳,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肢体乏力,尿多而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润,脉虚大或软弱无力,指纹淡。治疗以补脾益气,甘温除热为主,常用党参、白术、黄芪、当归、陈皮、淮山药、升麻、甘草煎水服。(3)下虚上盛型:除一般的暑热症状外,还见萎靡不振,虚烦不安,下肢清冷,食欲减退,小便频数而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脉微细而数,指纹淡红。治疗以温下清上,护阴潜阳为主,常用附子、黄连、磁石、蛤粉、天花粉、补骨脂、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白莲子、益智仁煎水服。

如小儿体温很高,可改用温水酒精擦浴,用两份温水掺一份90%的酒精,也可用白酒一份,水温以30-35℃为宜,擦浴的顺序是先擦四肢,从近端至远端,从内侧向外侧各擦一遍,并反复擦洗腋下,腹股沟和颈部大血管处。胸部则不宜进行酒精擦洗。而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水温可控制在34-36℃左右,每次洗20分钟。每天洗2-3次。

小儿夏季热患者三忌:①忌长期使用抗生素降温。使用抗生素降温(有合并感染例外)对小儿夏季热无效,且可引起菌群失调,故应忌用。②忌服鱼肝油和钙片。小儿服鱼肝油和钙片,是为了补充钙质,使钙质更好吸收,保证骨骼的发育和成长。但是小儿夏季热患者则忌服鱼肝油和钙片,更不能注射维丁胶性钙和维生素D,否则容易发生高钙血症,使发热、口渴、多尿症状加重,不利于康复。③忌吹电风扇和长时间使用空调器。小儿夏季热患者抵抗力差,如果吹电风扇过大和长时间使用空调器,会导致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夏季热发病时间多集中于6、7、8三个月,但病程较长,一般1-2个月,有的可长达3-4个月,秋凉以后大多能自愈,一些患儿甚至到了第二年夏季再度发病。由于患儿病状数日不减,有的家长病急乱投医,破费钱财,孩子吃苦,结果到秋凉自愈。有的家长不辨证施治,滥用清热药物,致使病情加重,这两点都是值得注意的.

进入5月以来,我国多个地区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引起公众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是以发烧、手、脚、口腔、肘、膝和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为主。与手足口病患者日常接触、饮用被污染的水均可被传染。患者发病以后一般可在一至两周内自愈,不留后遗症,极少数人可出现心肌炎、脑膜炎、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夏秋季多发,传播快、易流行,5岁以下儿童是易感人群,因此夏季尽量避免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少吃生冷食品,不喝生水,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此外,还要经常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注意居住环境清洁通风。

  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强化晨检制度,注意观察学生和幼儿体温、口腔和手,以便早期发现可疑患儿,及时隔离治疗。出现发烧、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溃疡等症状时,医院就诊。由于病毒也可经口腔、鼻腔飞沫传给健康儿童,如果孩子患病,应留在家中隔离直至皮疹消退或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可返回幼儿园或学校。









































白癜风哪里治疗的最好
白癜风专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stjy.com/ggxzzd/4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