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患者营养膳食白皮书
2020-1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年10月31日,《中国肿瘤患者营养膳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在北京隆重发布。该《白皮书》由中国营养学会肿瘤营养管理分会牵头,联合临床营养领域知名企业和“与癌共舞”公益组织共同调研发布,是中国首部专门聚焦肿瘤患者营养膳食的白皮书,为肿瘤患者居家营养膳食提供了指导和参考。白皮书调查大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58%。近三分之一(30.04%)的患者在近三个月体重减轻。营养不良将降低患者对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的耐受程度、减缓手术治疗的伤口恢复,脂肪层减少将使卧床患者有更高风险发生褥疮、引发感染。恶性肿瘤是一种高能量代谢疾病,因其本身的作用,人体对恶性肿瘤的应激反应以及抗癌治疗过程中的措施导致肿瘤患者的代谢特点具有特殊性,如脂肪分解、脂肪酸氧化增加、瘦组织群减少、胰岛素抵抗以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等。而大量代谢产物如脂多糖(LPS)、乳酸、花生四烯酸代谢物(PGE2)、游离脂肪酸(FFA)等常诱发慢性轻度炎症。而很多肿瘤多发生在感染、慢性刺激和炎性反应的部位,所以炎性微环境对肿瘤的影响已成为科研领域的研究重点。1.恶性肿瘤的代谢特点:1.1蛋白质代谢失衡有研究显示,约40%~85%癌症患者在癌病进展的过程中,因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以及机体经受放化疗的损伤,出现了厌食、体重减轻,并伴随恶病质的表现,癌症患者处于一种极度营养失衡的状态。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蛋白质的降解在细胞的生长、代谢、凋亡等生命活动中发挥着维持细胞稳态的作用。肿瘤患者蛋白质代谢主要是以骨骼肌消耗为主,因骨骼肌中蛋白质含量约占人体总蛋白一半,故癌症患者晚期多表现为肌萎缩、消瘦等恶病质症状。1.2肿瘤细胞糖代谢异常肿瘤细胞须依赖能量的支持才能快速大量分裂增殖,而糖分解是组织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糖的氧化分解主要有三条途径,分别是磷酸戊糖、糖的有氧氧化及糖的无氧氧化,而糖酵解过程即是糖的无氧化过程,肿瘤细胞之所以可比正常组织细胞获得大量能量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除了糖有氧化,更依赖于糖的无氧化分解,而正常组织细胞不会进行大量的糖酵解,而癌细胞即使是在氧气充分的条件下,还是主要依赖糖酵解来获取能量,并产生大量乳酸,这即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著名的“Warburg效应”。1.3肿瘤细胞脂代谢异常脂肪组织大量耗损是癌症患者体重下降的另一大原因。甘油三酯经过氧化成脂肪酸为机体提供能量,磷脂、固醇类主要参与细胞生物膜内部结构的组成。癌症患者脂肪代谢特点主要表现为内源性脂肪水解、脂肪酸氧化增强、三酰甘油转化增加,而外源性三酰甘油水解减弱,脂肪动员增加。因而脂肪组织的大量分解和脂肪酸的氧化使机体脂肪储备能力下降,这是肿瘤患者体重急剧下降的又一大原因。1.4水电解质、激素及铁的代谢紊乱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钙血症以及肿瘤溶解综合征是肿瘤患者常见的水电解代谢紊乱。研究发现肺癌患者出现的电解质紊乱,与肺癌的预后互相影响。临床癌症患者经化疗时多伴有胃肠道刺激反应,突出表现为食欲减退、呕吐,这是导致癌症患者电解质代谢紊乱一大原因。癌症患者在早期进行放化疗时难免使机体受损,研究证实,肿瘤细胞在治疗时或者自发的作用下可短期快速溶解,使大量细胞内容物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血循环中,进而发生严重的代谢紊乱,即肿瘤溶解综合征(tumorlysissyndrome,TLS),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而导致的低钙血症等代谢异常。少数严重者还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17]并发症,常常出现疲乏、抽搐、惊厥、嗜睡、昏迷、少尿、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TLS通常发生于巨型、增生迅速和对治疗有良好应答的肿瘤患者,是癌者致死率较高的一大原因。2.炎性介质与代谢机体里适当的炎性反应可刺激机体提高免疫力,但长期接受炎性介质的刺激则会形成一种适合肿瘤细胞生长的“土壤”——炎性微环境,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多数肿瘤的发生与慢性炎性反应有关,比如肺癌与支气管炎、食管癌与反流性食管炎、膀胱癌与膀胱炎等,且很多癌症多伴有感染的背景,比如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慢性宫颈炎(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等。2.1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一方面介导炎性反应的产生,诱导组织损伤等病理反应,另一方面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适量的TNF-α可抵御肿瘤和抵抗病原菌,但当其超过机体耐受的量,它可与其他炎性因子一同起到促癌作用。2.2?γ干扰素及相关蛋白γ干扰素(INF-γ)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是干扰素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其主要诱导TNF-α、IL-6之类细胞因子的产生介导Th1型炎性反应,这些炎性反应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可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是导致肝内持续炎性反应的主要机制。2.3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12是脂肪组织表达和分泌的一种具备增强胰岛素敏感度,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脂肪组织炎性反应的脂肪因子。其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肝糖异生及脂肪细胞葡萄糖的摄取。2.4白细胞介素家族白细胞介素是研究比较广的炎性细胞因子,其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家族共有38名成员,分别命名为IL1~IL38。2.5缺氧诱导因子1α与NLRP3炎性小体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是具有广泛靶基因谱的转录活性核蛋白,包括炎性反应发展及肿瘤生长、与缺氧适应等相关的近百种靶基因,HIF-1调节的靶基因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编码基因、内皮素-1(ET-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编码基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在这些基因的作用下,使其具有促红细胞生成,血管形成,氨基酸、糖的能量代谢,细胞存活、凋亡和活性以及耐药性等生物学效应。炎性反应和恶性肿瘤的共同特征之一即是局部微环境缺氧。2.6其他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是Lipocalin家族蛋白的一员,NGAL参与细胞的糖脂代谢及能量调节,同时参与急性细菌性炎性免疫反应,还调节慢性炎性反应。有研究发现IL-1β可通过NF-κB诱导NGAL高表达,促进炎性反应的发生,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0蛋白产生协同作用,促进非小细胞癌细胞的浸润与转移。总之,炎性反应介质对肿瘤细胞的糖、脂肪、蛋白等营养物质的合成、分泌、代谢起着调控作用,科研工作者可将其作为研究肿瘤代谢与炎性反应关系的靶点,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依据。参考来源:1.《营养一线治疗》2.肿瘤防治研究年第46卷第5期?CancerResPrevTreat,,Vol.46,No.5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