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症的自我药疗营养不良
2016-11-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
广义的营养不良应包括营养不足以及营养常继发于一些医学和外科的原因,如慢性腹泻、短肠综合征和吸收不良性疾病。
营养不良的非医学原因是饮食习惯不良、缺乏营养知识,家长忽视科学喂养方法等。对于营养不良者通常可以通过治疗原发病、提供适当的膳食,对家长进行教育和仔细的随访而治疗。
一、营养不良的病因(一)成人千瘦型或单纯饥饿型营养不良主要原因是热量摄人不足,常见于慢性疾病或长期饥饿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脂肪和肌肉消耗,营养评定可见皮褶厚度和上臂肌围较小,血浆白蛋白可显著降低,但患者食欲及精神尚好。
(二)低蛋白血症型或急性内脏蛋白消耗型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长期处于蛋白质摄入不足、创伤或感染应激状态下。伴有明显的生化指标异常,主要为血浆白蛋白值明显下降和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虽然人体测量指标仍正常,但内脏蛋白质迅速下降,毛发易脱落、水肿及伤口愈合延迟。对此类患者如不采用有效的营养支持,可因免疫力受损,导致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或严重的真菌感染。
(三)混合型营养不良这是最严重的一类营养不良,是由于热量和蛋白质均摄入不足所致。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常见于晚期肿瘤和消化道疾病等患者。
(四)儿童营养不良
1.喂养不当
长期摄食不足,如母乳不足又未能及早添加辅食。人工喂养者,食物的质和量未能满足霈要,如乳类稀释过度,或单纯用淀粉类食品喂哺。突然断奶,婴儿不能适应新的食品等。
2.饮食习惯不良饮食不定时、偏食、反刍习惯或神经呕吐等。
3.疾病因素
疾病影响食欲,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增加机体的消耗。易引起营养不良的常见疾病有迁延性婴儿腹泻、慢性肠炎或痢疾、各种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肠寄生虫病、结核病、麻疹、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或贲门松弛等)和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均可致喂养困难,某些遗传性代谢障碍和免疫缺陷病也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早产和双胎易引起营养不良,宫内感染,孕母疾病或营养低下,胎盘和脐带结构与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胎儿营养不足和官内生长阻滞,为婴儿营养不良的先决条件。
重度营养不良大多由于多种因素所致。
二、临床表现常有两种典型症状。一种为消瘦型,由于热能严重不足引起,小儿矮小、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肤推动弹性,头发干燥易脱落、体弱乏力、萎靡不振。另一种为浮肿型,由蛋白质严重缺乏引起,周身水肿,眼睑和身体低垂部位水肿,皮肤干燥萎缩,角化脱屑,或有色素沉着,头发脆弱易断和脱落,指甲脆弱有横沟,无食欲,肝犬、常有腹泻和水样便。也有混合型,介于两者之间。并都可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的表现。
三、药物治疗(一)非处方药
《国家非处方药目录》中收载的维生素与矿物质类药包括: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AD等;②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B族维生素;③矿物质:钙剂、铁剂等;④包含各种维生素与矿物质的复方制剂。
1.维生素AD
为复方制剂,每丸含维生素A单位和维生素D单位。用于治疗治疗佝偻病和夜盲症、小儿手足抽搐症及预防维生素AD缺乏症。口服:①成人一次1丸,一日3~4次。②儿童的用量请咨询医生。慢性肾衰竭、高钙血症、高磷血症伴肾性佝偻病禁用。
2.维生素C片
用于预防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口服:①用于补充维生素C:成人一日0.1g。②用于治疗维生素C缺乏:成人一次0.1~0.2g,一日3次;儿童一日0.1~0.3g。至少服2周。本品不宜长期过量服用,否则,突然停药有可能出现坏血病症状;本品可通过胎盘并分泌人乳汁。孕妇服用过量时,可诱发新生儿产生坏血病。
3.复合维生素B片
每片含维生素B13mg,维生素B21.5mg,维生素B60.2mg,烟酰胺10mg,泛酸钙1mg。用于预防和治疗B族维生素缺乏所致的营养不良、厌食、脚气并糙皮病等。口服:成人一次1~3片,儿童一次1~2片;一日3次。不良反应:犬剂量服用可出现烦躁、疲倦、食欲减退等、偶见皮肤潮红、瘙痒,尿液可能呈黄色。
4.葡萄糖酸钙片
每片含量为0.5g(相当于钙45mg)用于预防和治疗钙缺乏症,口服:一次1~4片,一日3次。不良反应偶见便秘。
5.硫酸亚铁片
每片含硫酸亚铁0.3克(相当于铁60mg)。用于各种原因(如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妊娠,儿童发育期等)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口服,成人:预防用,一次1片,一日1次;治疗用,一次1片,一日3次。饭后服。不良反应:可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上腹疼痛,便秘;可减少肠蠕动,引起便秘,并排黑便。
(二)处方药
治疗营养不良的处方药包括肠内营养剂和肠外营养剂。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将肠内营养制剂按氮源分为三大类:氨基酸型、短肽型(前两类也称为要素型Elementaltype)、整蛋白型(也称为非要素型Non-Elementaltype)。上述三类又可各分为平衡型(Balanced)和疾病适用型。此外,尚有组件型(Module)制剂,如单纯氨基酸/短肽/整蛋白组件、糖类制剂组件、长链(LCT)/中长链脂肪(MCT)制剂组件、维生素制剂组件等(Diseaseorientated)。
1.氨基酸型
(1)平衡型一般营养型,商品名制剂有肠内营养粉AA(维沃)。
(2)疾病适用型例如苯丙氨酸代谢障碍适用等。每袋80g,内含%的游离氨基酸浓度约15%、脂肪为2.5%(脂肪0.8g,亚油酸0.6g),碳水化合物为82.2%(61.7g为麦芽糖糊精,食物淀粉),同时含有人体必需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属于无渣,粪便排出量少,因此不需消化液或极少消化液便可吸收。能源来自糊精及食物淀粉,热量与氮的比值为:1;脂肪来自大豆油,其含量控制在需要量的最低限,以减少对胰腺外分泌系统和肠管分泌的刺激。
适用于消化道通畅的患者,不能正常进食,合并中一重度营养不足;消化道术前准备;消化道手术后吻合口瘘如:咽部瘘、食管瘘、胃瘘、结肠瘘等;胰腺炎的恢复期;短肠综合征的患者(小肠的长度短于60cm);炎性肠道疾患如:克罗恩病等。
2.短肽型
包括乳剂、混悬液、粉剂等,所含蛋白质为蛋白水解物,在小肠中也有运输低聚肽的体系,低聚肽经小肠粘膜刷状缘的肽酶水解后进入血液,容易被机体利用。同时不含乳糖,避免了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和脂代谢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几乎完全吸收,低渣,需少量消化液吸收,排粪便量少。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的患者。如:胰腺炎;肠道炎性疾病;放射性肠炎和化疗;肠瘘;短肠综合征;艾滋病等。也可作为营养不足患者的手术前后喂养及肠道准备。能补充人体日常生理功能所需的能量及营养成分。
3.整蛋白型
(1)平衡型普通整蛋白肠内营养常见的有肠内营养制剂TP、肠内营养乳剂TP等。该型制剂进入胃肠道后可刺激消化腺体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吸收,在体内消化吸收过程同正常食物,可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其中有些制剂含有中链三酰甘油,更有利于脂肪的代谢吸收;有些制剂为了节约人液量而制成高能量密度,每Iml提供1.3~1.5kcal的能量(如肠内营养乳剂(TP-HE),肠内营养混悬液(TPF)。还有些制剂添加了膳食纤维以改善胃肠道功能(如肠内营养乳剂(TPF-D)。不同的制剂因产品特色不一而同时属于不同类型,但炅要了解其特殊之处就不易混淆。这一大类制剂适于面或颈部创伤,或颅颈部手术后;咀嚼和吞咽功能性或神经性损害,或咽下困难;意识丧失的患者和/或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以及高分解代谢状态,如癌症、烧伤和颅脑创伤患者;神经性畏食等。
(2)疾病适用型整蛋白肠内营养有糖尿病型肠内营养制剂(如肠内营养乳剂、肿瘤适用型肠内营养乳剂[如肠内营养乳剂(TPF-T)]、高蛋白、高能量肠内营养乳剂、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肺病型肠内营养混悬液、肾病用复方a-酮酸类似物(如开同)等。
肠外营养剂即经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和糖等营养素,主要如下。
1.碳水化合物制剂
这是最简单、有效的肠外营养制剂,可提供机体代谢所需能量的50%~60%。葡萄糖是肠外营养最常选用的能量制剂,临床上常配制成5%、10%、50%等规格的注射液。临床常用制剂还有果糖、麦芽糖及糖醇类(如山梨醇和木糖醇)。但这些制剂均不能长期大量应用,否则会引起高乳酸血症、高胆红素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紊乱。目前已不主张单独应用葡萄糖制剂,而应与脂肪乳剂合用,以减少葡萄糖用量,避免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另外,在大量输注葡萄糖时,需补充适量胰岛素以弥补内源性胰岛素的不足,每日葡苟糖用量不宜超过g。
2.脂肪乳剂
脂肪乳剂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物质,所供能量可占总能量的25%~50%。目前脂肪乳剂有多种,其中以大豆油或红花油经磷脂乳化并加注射用甘油制成的脂肪乳剂最为常用,该溶液中脂肪微粒的粒径大小和生物特征与天然乳糜微粒相似,理化性质稳定。另外,脂肪乳剂的构成原料不同,其甘油三酯的碳原子数也有所不同,根据碳链长短可分为长链甘油三酯、中链甘油三酯及短链甘油三酯。长链甘油三酯能提供人体的必需脂肪酸和能量,氧化代谢速度较慢,主要用于肾功能衰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创伤及其他重症患者的营养及早产儿的治疗。中链甘油三酯特别适用于危重症患者和肝功能不良者,用于新生儿的治疗也较安全,但其不能提供必需脂肪酸,大量输注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临床上应用长链甘油三酯和中链甘油三酯各占一半量的物理混合制剂可扬长避短,对某些特殊患者(如严重创伤、感染、肝功能不全等)更为安全。
3.氨基酸制剂
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在能量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可进入组织细胞,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并生成酶类、激素、抗体、结构蛋白等物质,从而促进组织愈合,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不同的氨基酸制剂,由于组成不同,临床作用也有区别。营养型复方氨基酸应用最多,主要用于手术前后、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下肌肉分解代谢亢进、消化系统障碍、营养恶化及免疫功能下降患者的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