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结合交流分享郭利华的研究生年末学习

2021-9-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学术引领

德才并育

学思结合交流分享

——郭利华的研究生年末学习掠影

在银鼠辞旧岁、金牛迎春来之际,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郭利华为提高所带研究生理论功底、中医思维、临床水平及社交能力,倡导举办师门第二次经验交流分享会。经过近1月的准备,经验交流分享会已于年1月31日下午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白塔校区第一多媒体教室成功举办。

本次分享会以“学思结合交流分享”为主题,由郭利华主任主持并担任学术评委,特邀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夏祖政为学子的台风做出指导,9名学子分别用幻灯片从学习或生活方面谈到了近来的所思所悟。

级研究生郭子瑗通过医院的见闻作了一则关于直肠中分化腺癌的病例分享,她从一个完整的病例出发,介绍结直肠癌转移的多种途径,分析每个阶段采用的化疗方案及各个化疗药物,探讨晚期的结直癌伴卵巢转移的手术时间的选择。

点评:病例介绍完整,学思结合,启迪心智,但幻灯片的渲染力不够,应该加强幻灯片制作的技能。台风优雅,与观众互动较好,若能把口头表达能力再提高些许那就完美了。

级研究生李元浩作了名为《读医案品中医——初读叶案有感》的分享,他从叶天士传记资料入手,为大家阐述了叶天士“根柢汉唐,折衷元明”学术渊源、咳嗽使用地黄的临床感悟及老年便秘用方,从而引发了对“有外邪是否可用地黄”和“痰多能否用地黄”的思考。

点评:叶天士医学是当前中医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李元浩同学勤学善思,引经据典,从其中的数则医案对“咳嗽使用地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为大家起了好头,同时也希望各位同学能培养阅读古代典籍的好习惯,这对学好祖国医学大有裨益。分享过程中建议与参会者有眼神交流,这样才能使“分享”更有活力和意义。

级研究生高娅雪分享了临床中关于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常用终点和化疗方式、途径、药物的分类,较系统地讲述了常用终点的优缺点及选择,新辅助化疗、诱导化疗、节拍化疗等不同化疗方式利弊及选择,丰富了肿瘤专科知识。

级研究生冯蓉分享了名为《输血指征参考标准》的临床知识,她从输血成分(悬浮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的不同分别进行剖析相关参考标准和注意事项,最后指出“对于可输可不输的患者尽量不输“的重要原则,这对提高理论认知和临床技能有着莫大的帮助。

点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先哲把医生定义为怀怜悯之心济天下的圣人形象,而我们肿瘤科重症急症较多,掌握危急重症的正确处理是肿瘤科医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冯蓉同学善于从枯燥的科室生活中寻得做医生的真谛,值得点赞,但在幻灯片制作上建议调整好版式,简化内容,加强表达能力的练习。

级研究生王英做了名为《肿瘤碎片》的分享,她谈到,“此碎片并非肿瘤细胞脱落的碎片,而是学习工作中碎片化知识的积累,故名肿瘤碎片“,继而分别从临床实验终点、肺癌相关免疫组化、肿瘤相关性高钙血症处理三方面为大家讲述,其中对高钙血症的处理引起了热烈讨论。

点评:分享内容详实且贴近临床,也提出了问题,但未能更多的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索过程对于知识的积淀更有帮助。

级研究生邱景做了名为《仲景方治疗脾胃病之探析》的中医临证分享,他从脾胃的生理功能、常见脾胃病的类型入手,以“大便秘结”为中心,讲述了阳明热证、阳明腑实证、脾约证、太阴虚寒证等证的病机及方证要点。

点评:中医经典是中医的灵魂,熟读并背诵中医经典也是目前中医高校对中医学子的要求之一,读伤寒有横向和纵向之法,邱景同学从横向总结了脾胃病常见的方证要点,难能可贵,但其中漏掉了也是治疗便秘的常用方法之一的“蜜煎导法”。此法尤其适合于津液不足不耐下法的老人和小孩。在表达能力层面有待加强,要多多练习,克服胆怯。

级研究生李治良围绕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种类、泡茶与饮茶等相关知识,系统的介绍了茶文化的知识、内涵及其影响。

点评:茶文化相关知识的介绍,系统而全面,令人印象深刻,每一篇幻灯片的制作也非常精美,但每页幻灯片的字数过多,建议把文字进行精简。此外,演讲的时候有些拘谨,建议充分利用好身体语言与观众进行良好的互动。

级研究生梁智蓉根据科室常见病选择《癌性发热》作为分享题目,她着重介绍了中医常见分型、西医处理和其他如针灸、放血等治疗,并同大家就癌性发热形成机理进行讨论。

点评:整个分享过程思路清晰、逻辑明确、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值得表扬;能做到言语洪亮一些就会显得更加自信,在幻灯片过渡上可适当切换不同底色,这样更能抓住使观众的眼球。

级研究生张成绩通过相关资料作了一个关于酒的文化与中医应用的相关介绍,他从酒的概念、酒的分类、酒的习俗、酒的应用来告诉我们酒的好坏之处。

点评:对酒进行了多层次的介绍,但是更应该突出酒在中医领域的应用,且幻灯片的制作也应该加强,多多练习,从而展现自己的真实能力。

郭利华主任分享会总结:研究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能够收获到学习方法或者技能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从中医学习来讲,重心就应该是回到中医的经典上来,经典应该是广义的,正如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言:儒书有经子史集,医书亦有经子史集。《灵枢》、《素问》、《神农本经》、《伤寒论》等为医门之经,而诸家注论、治验、类案、本草、方书等,则医之子、史、集也。学人必不可不尊经,不尊经则学无根柢。但是古人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临证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西医学层面来讲,中医学子就显得不足,我们更应该补齐短板,齐头并进。通过9位学子的分享,相信大家对于学习的热情会高涨起来,期待大家能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进步!

撰稿人:李元浩

供稿人:郭利华

排版|曾小琴杨飞燕

审核|罗兵

云中研究生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stjy.com/ggxzhl/119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