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中国脆性骨折术后规范治疗指南推荐

2021-9-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起并负责制订,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骨科领域专家进行证据评价及推荐意见形成,医院从事脆性骨折治疗的医务人员,包括骨科、内分泌科、风湿科等涉及骨质疏松患者诊疗的临床医师、护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教学、科研人员。

概述

骨质疏松性骨折亦称为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活动或者轻微创伤时发生的骨折,常见的发生部位如图:

患者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其再骨折风险在首次脆性骨折发生的第1年内比无脆性骨折病史的患者高2.7倍,该风险通常在骨折2年以后才趋于稳定。因此,我们将脆性骨折发生后的24个月称为“再骨折高风险期”,此阶段即使接受了手术也有较高的再骨折风险。因此,术后患者立即开始规范化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十分重要。本指南对脆性骨折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提出全流程建议,供临床参考。

诊断

脆性骨折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明确诊断。目前,学术界达成共识的是:一旦确诊为脆性骨折,即可同时明确骨质疏松症,且可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症,无需根据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骨量评估后再行诊断。

#

脆性骨折术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推荐意见要点

要点①

注重围术期患者健康宣教工作,补充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Grade2C),戒烟戒酒,合理锻炼;

住院期间医护应充分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明确告知脆性骨折患者属于严重骨质疏松人群,骨折后1~2年再发骨折风险极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带病生存时间长,需要有效干预和长期管理。

足量钙剂和维生素D可减少骨折风险,也是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钙摄入过多可能会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过量的维生素D摄入,特别是与钙剂联用,可能会致高钙血症、高钙尿和肾结石等并发症;

脆性骨折术后患者应戒烟,避免酗酒,身体条件允许时合理锻炼。

要点②

所有脆性骨折术后患者均应行规范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Grade1A),优先考虑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进行药物治疗(Grade1A);

抗骨质疏松类药物主要分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两类。双膦酸盐类(包括伊班膦酸钠、阿仑膦酸、唑来膦酸等)、地舒单抗、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激素类药物均属于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伊班膦酸钠)因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原因可作为脆性骨折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

特立帕肽需每日皮下给药,且单剂价格昂贵,从其有创的给药方式和经济性考量,可能会降低患者长期用药的依从性;

激素替代疗法仅适用于不能耐受其他药物治疗或需同时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较为年轻的女性患者,不作为脆性骨折人群的首选治疗推荐;

另有一些药物因副作用大或降低骨折风险作用相对较弱,一般不作为高危或极高危人群的治疗首选,如降钙素类、雷尼酸锶、维生素K等,其中降钙素类药物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

要点③

抗骨质疏松药物双膦酸盐治疗可持续3~5年,评估风险和收益后决定后续治疗方案(Grade1C),后续的治疗方案包括:维持治疗、更换药物以及药物假期;

对再骨折低风险的患者可考虑药物假期;

对再骨折风险高的患者应再使用5年的双膦酸盐治疗,脆性骨折术后患者属于高风险或极高风险人群,必要时可使用双膦酸盐治疗6~10年再行评估。

要点④

需定期对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决定后续治疗方案,常见手段有2种:

通过DXA测量BMD;测量骨转化标志物评估骨代谢状态;骨质疏松治疗后1~2年后,每1~2年复查骨密度,每3~6个月酌情复查骨转换指标;

临床医生还可根据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如FRAX工具)来评估脆性骨折患者10年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根据该发生风险进行量化风险分级。

因此,医务人员可以放心使用尚瑞优?伊班膦酸钠注射液作为抗骨质疏松药物的首选,降低患者再发骨折风险,改善预后,帮助其尽快恢复健康自如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中国脆性骨折术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指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3(2):9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stjy.com/ggxzhl/12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