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情况容易与骨髓瘤相混淆
2017-2-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出现这些情况容易与骨髓瘤相混淆,医者及广大病友需明辨清楚,切勿耽误,误诊疾病!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见于结核、伤寒、自身免疫病等,一般骨髓浆细胞不超过10%,且均为成熟浆细胞。免疫球蛋白为正常多克隆性,水平升高有限(如IgG30g/L)。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病,无MM相关临床表现,有原发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
血清中M蛋白IgG30g/L,IgA20g/L,骨髓中浆细胞低于10%,无溶骨性病变、贫血、高钙血症和肾功能不全。M蛋白可多年无变化,正常免疫球蛋白不减少。约5%的患者最终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其他产生M蛋白的疾病:
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血液病(如淋巴瘤)、非恶性血液病、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病、器官移植等等可产生少量M蛋白,其原因推测为患者机体对抗原的异常免疫反应。这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水平有限,通常IgG30g/L、IgA20g/L、IgM10g/L。本身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完全取决于原发病。骨髓穿刺无骨髓瘤细胞,X线检查无溶骨性病变。
其他原因所致肾病:
肾脏损害是MM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MM患者易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混淆。鉴别肾脏疾病与MM并不困难,关键在于能否想到MM的可能性。遇到老年患者有肾脏损害的同时还有骨骼疼痛或与肾功能不全并不平行的贫血(肾性贫血与肾功能不全程度平行)时,建议进行有关MM检查。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与MM同属恶性浆细胞范畴,MM可以继发或伴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两者在临床表现上也有相似之处,而治疗及预后却有不同之处。临床表现是由于淀粉样物(即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沉淀于组织器官中而引起。实验室检查可能(但并不一定)发现血清和/或尿中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尿本-周蛋白阳性,低白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血尿素氮、肌酐升高)。骨髓中无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骼无溶骨性病变,无高钙血症、高粘滞综合征。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主要鉴别于IgM型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特点有①血中IgM型免疫球蛋白呈单克隆性增高,同时其他免疫球蛋白正常或轻度受抑制。②影像学:X线摄片较少见骨质疏松,溶骨性病变极为罕见。③浆细胞形态:骨髓中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多见。淋巴结、肝、脾活检提示是弥漫性分化好的或浆样淋巴细胞性淋巴瘤。④免疫表型:多为IgM+,IgD-,CD19+,CD20+,CD22+,CD5-,CD10-及CD23-。
腰痛性疾病:
腰痛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症状之一,常是患者求医的主诉之一,可能选择普通外科、骨科就诊。多发性骨髓瘤常被误诊为“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腰椎结核”、“骨质疏松”等疾病。当老年患者以腰痛为主诉就诊时,尤其腰痛呈持续性和活动后加重,,局部有压痛,伴有贫血或血沉显著增快时,尽管X线检查未见溶骨性病变或压缩性骨折,也应进行有关检查(骨髓穿刺、蛋白电泳、免疫电泳等),排除或肯定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骨转移癌:
恶性肿瘤易发生骨转移,引起骨痛、溶骨性病变、贫血等临床表现,与多发性骨髓瘤有相似之处,需予以鉴别。一般血中无M-成分,使偶伴发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其增高水平也有限。骨髓穿刺或活检可见成堆转移癌细胞,该细胞形态及分布与骨髓瘤细胞显著不同。有其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多伴成骨形成,溶骨性缺损周围有骨密度增加,且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有原发病灶存在。
其他侵犯骨骼而需与MM鉴别的疾病:
①淋巴瘤可侵犯骨骼形成骨骼肿物:骨髓中无骨髓瘤细胞;无广泛骨质疏松和多发性溶骨病变;需病理活检确诊。
②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骨质改变特点是广泛脱钙、纤维囊性骨炎和骨囊肿形成;血和尿中无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骨髓中无骨髓瘤细胞。
『注』
如果您对本文有疑问、对疾病与治疗有不懂的问题,您可通过添加以下 多发性骨髓瘤病友会
①:已添加 ②:有疾病疑问可在此文章右下方留言( ③:对于疾病的检查、病症、治疗、护理、预后、饮食存在疑问,可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进入在线咨询频道,与在线医生一对一咨询,我们会竭尽所能为你解开疑惑。
▼点这▼
中科医院北京哪里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