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18FFDGPETCT可用
2018-3-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文章来源: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37(01):35-38.
作者:邸丽娟,张建华,王荣福,付占立,范岩,张旭初,赵光宇,崔永刚,刘萌,康磊,廖栩鹤,王彦福
单位: 医院核医学科
引用本文:邸丽娟,张建华,王荣福,等.18F-FDGPET/CT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期及病灶代谢活性评价[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37(1):35-38.DOI:10./cma.j.issn.-..01.
18F-FDGPET/CTinstagingandmetabolicactivityassessmentofmultiplemyeloma
DiLijuan,ZhangJianhua,WangRongfu,FuZhanli,FanYan,ZhangXuchu,ZhaoGuangyu,CuiYonggang,LiuMeng,KangLei,LiaoXuhe,WangYanfu
DepartmentofNuclearMedicine,PekingUniversityFirstHospital,Beijing,China
CiteasChinJNuclMedMolImaging,,37(01):35-38.
摘要目的
探讨18F-FDGPET/CT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分期及评价病灶葡萄糖代谢活性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5月至年4月在医院行18F-FDG检查的25例MM初诊患者(男13例,女12例;年龄39~67岁)资料。依据18F-FDGPET/CT结果进行D-Splus分期,比较该分期与D-S分期结果的差异。比较D-SplusⅢ期和非Ⅲ期患者的病灶葡萄糖代谢活性及骨髓浆细胞比例。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
25例MM患者病灶的SUVmax范围为1.8~12.0,均值为5.15±2.74。25例MM患者按D-S分期,Ⅰ、Ⅱ、Ⅲ期患者分别为7、4、14例;而根据D-Splus分期,Ⅰ、Ⅱ、Ⅲ期患者分别为3、1、21例,改变了D-S分期中7例患者(28%,7/25)的临床分期。D-Splus分期Ⅲ期和非Ⅲ期患者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5±2.54和3.00±0.70;t=2.12,P0.05),而骨髓浆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50%(4.25%~41.75%)和11.15%(10.25%~36.57%);z=0.05,P0.05]。
结论
18F-FDGPET/CT可用于MM的临床分期和评价病灶的葡萄糖代谢活性。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最常见的骨恶性病变之一,其病理特征为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抗体或其片段,从而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MM患者自然病程差异性很大,从数月到超过20年,虽有很多新药上市,但因有异质性因素存在,患者的生存情况各异。因此,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据此判断预后、确定治疗方案显得至关重要。临床分期是一种通过评价肿瘤瘤负荷,对患者预后进行推测的有效方法。D-S分期系统由Durie和Salmon[1]于年提出,用于评价MM患者的瘤负荷水平。其主要根据患者的单克隆抗体、血清钙、血肌酐、Hb水平以及骨质破坏情况等信息进行综合评定分析。其中,骨质破坏情况采用X线检查评价,但该方法的灵敏度较低。因此,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把18F-FDGPET/CT和MRI检查作为补充,纳入MMD-S分期评价系统中,并提出了D-Splus分期系统[2]。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在本院临床诊断为MM并行18F-FDGPET/CT检查的25例患者资料,旨在评价18F-FDGPET/CT在MM临床分期及评价病灶葡萄糖代谢活性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年5月至年4月在本院行18F-FDGPET/CT检查的25例初诊MM患者,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39~67(62.2±11.1)岁。患者纳入标准为:依据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制定的MM诊断标准[2],经手术或骨髓活组织检查、实验室相关检查确诊MM,且未经治疗(包括化疗、放疗、手术、输血、血浆置换、针对高钙血症或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排除标准为:治疗后的MM患者、PET/CT检查当日患者空腹血糖超过10mmol/L、注射药物后短于50min或超过70min采集图像者。根据免疫固定电泳及轻链分析,25例MM患者中IgG型14例(κ型11例、λ型3例),IgD型1例,IgM型1例,IgA型3例,轻链型6例(λ型4例、κ型2例)。收集患者的MM相关血清学指标检查结果、骨髓浆细胞比例及骨骼X线检查结果。X线检查部位包括:头颅(10例)、胸椎(19例)、腰椎(13例)、骨盆(10例)、四肢(2例)。
2.18F-FDGPET/CT显像。患者空腹4~6h,按体质量注射0.14MBq/kg18F-FDG,注射显像剂前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注射显像剂后50~70min进行图像采集。18F-FDG为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放化纯95%。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GeminiGXLPET/CT仪,按三维模式采集图像。患者先行全身CT平扫,范围从颅底至股骨中段。PET图像按足头方向,从大腿上部采集至颅顶水平。每个患者采集8~9床位,18cm/床位,1.5min/床位。PET图像用响应线行处理最大似然算法(lineofresponserowactionmaximumlikelihoodalgorithm,LOR-RAMLA)重建。CT图像由16排螺旋CT完成,扫描电压kV、电流mA。
PET图像的衰减校正采用滤波反投影法。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及融合图像由EBWV3.5.2.和PET/CTApplicationSuiteV1.5.1A系统软件完成。
所有图像均由2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和1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意见不一时协商解决。PET/CT图像主要分析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骨质密度改变、18F-FDG摄取情况及有无髓外累及等。其中反映病灶葡萄糖代谢程度的指标采用SUVmax。病灶数目根据PET和CT图像共同评价决定。其中PET图像上至少连续2个层面显示病灶SUVmax高于周围组织为阳性;CT所示异常病灶排除良性病变(如脊柱退行性变、骨关节病和创伤)后定为阳性。PET或CT图像只要其中1项阳性,即可判定此病灶为阳性。
3.分期。D-S分期:(1)满足以下所有条件定为Ⅰ期,包括:Hb10.0g/L、血清钙0.10g/L、骨骼X线检查阴性或孤立性骨损害、低单克隆抗体水平(IgG50g/L、IgA30g/L、尿本周蛋白4g/24h);(2)符合以下1项定为Ⅲ期,包括:Hb85g/L、血清钙0.12g/L、3个以上溶骨性病变、高单克隆抗体水平(IgG70g/L、IgA50g/L、尿本周蛋白12g/24h);(3)非Ⅰ、Ⅲ期定为Ⅱ期。D-Splus分期:在D-S分期基础上,以18F-FDGPET/CT代替X线检查;在其他条件一致时,PET/CT所显示病灶数目5个为Ⅰ期,5~20个为Ⅱ期,20个为Ⅲ期。
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者以M(P25~P75)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18F-FDGPET/CT显像结果。25例MM患者中,PET阳性21例,CT阳性20例,PET/CT所显示病灶均为髓内病变,未发现髓外病变。本研究中,脊柱为最常见受累部位,21例阳性患者中,有19例(90.48%)均可见脊柱受累,其次较常见的受累部位为骨盆、肋骨,发生率分别为85.71%(18/21)、76.19%(16/21);其他部位骨骼按受累程度依次为肩胛骨、胸骨、四肢骨、颅骨、锁骨。8例患者伴有1个或多个椎体的陈旧或新鲜压缩性骨折。病灶分布类型包括弥漫型、多发型和局灶型;其中15例患者以弥漫或多发病变(病灶数目20个)为主要表现形式,占所有阳性患者的71.43%(15/21)。所有MM病灶的SUVmax范围为1.8~12.0,平均值为5.15±2.74。
2.临床分期结果。D-S分期的Ⅰ、Ⅱ、Ⅲ期患者数分别为7、4、14例。D-Splus分期的Ⅰ、Ⅱ、Ⅲ期患者数分别为3、1、21例,有7例患者的临床分期提高,其中4例由Ⅰ期提高至Ⅲ期,3例由Ⅱ期提高至Ⅲ期。临床分期提高的典型病例图像见图1。
图1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女,61岁)影像学检查图。A. 右侧股骨、腰椎、骨盆X线片均未见明显异常,D-S分期为Ⅱ期;B.18F-FDGPET/CT发现20多处位于脊柱、双侧肋骨、胸骨、肩胛骨等部位的葡萄糖代谢增高病灶,D-Splus分期为Ⅲ期
3.不同D-Splus分期患者间病灶葡萄糖代谢活性和骨髓浆细胞比例的比较。D-Splus分期Ⅲ期和非Ⅲ期患者病灶的SUVmax均值分别为5.75±2.54和3.00±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而两者的骨髓浆细胞比例分别为17.50%(4.25%~41.75%)和11.15%(10.25%~3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5,P0.05)。
讨论
MM患者的异质性使得对其进行准确危险分层、并根据不同危险分层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显得至关重要[3]。目前有许多预测指标用于对MM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其中肿瘤相关预测因素包括肿瘤分期、生物学行为及对治疗的反应等[4,5]。D-S分期系统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分期系统。该系统根据患者血清单克隆抗体、血钙、血肌酐、Hb水平及骨质破坏情况进行瘤负荷水平的判定。其中骨质破坏情况是经普通X线检查来判定的。但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1)部分MM患者伴随骨痛,无法耐受多部位检查;(2)因辐射剂量问题,部分MM患者无法进行全身X线检查来评价骨质破坏情况;(3)骨质含量的变化达到30%~50%时,X线检查才能发现骨质破坏;(4)受观察者诊断水平的限制。因此,用X线检查判断骨质破坏程度,可能会降低部分MM患者的分期,延误其治疗。
随着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PET/CT在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判断、复发评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7,8],其中18F-FDGPET/CT在MM中的应用逐渐引起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好北京哪个医生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