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肠胃疾病的防治

2017-3-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今日,清波老年大学太和堂第十三堂课——肠胃疾病的防治第一讲正式开授,由太和堂张天仪主任来为大家讲授关于肠胃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来自清波街道近70名老年朋友分上下午两个班级,按规定时间准时到达杭州太和堂二楼中医药博物馆上课。

  有好的胃口才能有好的身体,谁都想要一个吃饭香身体棒的健康状态,但是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身体毛病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特别是肠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关心的一个话题。今天百年中医老字号——杭州太和堂的张天仪主任就引发肠胃疾病的原因、疾病自测、预防措施、日常注意事项、中医辨证论治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肠胃类疾病的防治。

  肠胃类疾病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非常的常见,可谓是十人九胃。但是很多人对于患上肠胃疾病的原因却不是太清楚,张天仪主任在课堂上详细地指出几个重要原因:

  一、脾胃虚弱病后脾胃受损:

  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

  二、脾胃不好:

  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三、急性胃病:

  在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肠胃疼痛,有可能是患了胃肠疾病,多见胃溃疡、急慢性的胃炎,胃神经宫能症等等,患者应该做具体检查来查找病因,避免错失良机。

  四、饮食不当:

  由于一次饮食不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药物过敏造成的,所以,胃痛找准病因是关键,患者应该积极进行检查,而不应该“一忍再忍”。

  五、生活中的其他因素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或因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引起胃痛。

  如何自检出自己患肠胃病?

  1.饭后饱胀或终日饱胀、嗳气但不反酸,胃口不好,体重逐渐减轻,面色轻度苍白或发灰,中老年人要考虑到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

  2.在自检的时候如进食时有胸骨后受阻、停顿、疼痛感,且时轻时重者。这往往提示患者可能有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

  3.饭后出现泛酸、烧心、嗳气、胸骨后痛(平卧或身体前屈或腹压增加时更明显),要考虑胃食管反流病。

  4.饭后上腹痛,或有恶心、呕吐、积食感。症状持续多年,常在秋季发作,疼痛可能有节律性,如受凉、生气,或吃了刺激性食物后诱发,可能是胃溃疡。

  在张天仪主任的讲解下,各位老年朋友们听的非常认真,并掏出笔记进行认真记录。

  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肠胃疾病的发生呢?

  1、多选择天然新鲜的食物;

  避免过于粗糙的食物,少吃加工食品,尤其是各种加工休闲零食。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2、维生素C缺乏,是食道癌、胃癌高发区居民饮食的共同特点。

  2、食物清淡,低盐少调料,忌过冷、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油炸熏制腌制食物;

  很多人吃饭重口味,爱吃辣的或者很咸的。其实,这是错误的饮食。因为我们的肠胃很娇弱受不了这些刺激,容易对消化道造成损伤。如果我们的消化道不断的被伤害,就容易诱发胃癌。

  3、选择易消化的食物,细嚼慢咽,食物经过充分咀嚼后再下咽;

  我们的牙齿就是为了把食物切碎嚼烂的,而胃里没有牙齿,所以如果吃东西时狼吞虎咽不细加咀嚼,就会把大块的食物送到胃中,增加肠胃的负担。长此以往,肠胃将不堪重负。

  4、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持续过度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抑郁等精神因素,会对溃疡的发生和复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注意保暖;

  要适时的增减衣物,气温的寒冷也是肠胃胃疾病的一个诱因。如果经常受冷受冻的话就会引发胃肠道症状,或者是让原来的胃病加重。

  6、适量运动;

  生活不规律的人往往运动严重不足。运动增加体质,可整体提高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仅饮食要注意,更要重视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好处。

  7、饮食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均衡营养;

  很多人的肠胃疾病都是吃出来的,是长期饮食不规律、食物不合理造成的,不良饮食习惯会引起多种消化道疾病。要想身体健康,好好吃饭、规律饮食非常关键。

  中医辨证施治:

  1、脾胃虚弱证

  症状:胃脘胀痛痞满,饥时痛甚,喜暖,按时感到舒服,面色苍白,神疲,头晕,舌质淡,唇有齿痕,脉细。

  治法:健脾和胃。

  2、肝胃湿热证

  症状:胃脘满闷,胸闷不饥,恶心欲呕,身重倦怠,口渴不饮,大便溏薄不畅,舌黄腻,脉滑,胃镜检查胃黏膜充血明显,水肿甚至糜烂。

  治法:清化湿热。

  3、胃阴不足证

  症状:胃脘隐隐作痛或灼热不适,嘈杂似饥,口干食少,大便干硬,脉多细数。

  治法:益胃养阴。

  4、肝胃不和证

  症状:纳呆,胃脘痞满,胀痛,嗳气频频,情志不遂可诱发、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慢性胃炎伴腔胃排空障碍,胆汁反流多见于此证。

  治法:疏肝和胃。

  5、胃终端淤血证

  症状:胃脘疼痛,持续不解,痛如针刺或如刀割,痛有定处,按时疼痛加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最后,为了更好的让大家贴近实际的了解如何防治肠胃类疾病,还由太和堂高级经络调理师陈君老师为大家讲解了针对肠胃类疾病的经络调理,用形象的肢体语言来示范如何通过简单的肠胃调理经络操来预防肠胃类疾病。

  2个小时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在课程中各位老年朋友们都聚精会神得听着、记着,不时有对老师的回应声。即使是课程结束后,也依旧有不少学员围着张天仪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张天仪老师耐心地一一给予解答。

  父母健康幸福,是儿女的福气;让老年人健康幸福地生活,是一个社会文明的体现。清波街道街道老年大学太和堂分校养身讲堂,关心健康,从自我做起!

招生报名联系人:姜老师

 上课地点:杭州太和堂(杭州市上城区劳动路号)二楼中医药博物馆内。

  请学员们相互转告,按时到堂!

  讲师团成员:

  张承烈

  主任医师、教授

  原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

  太和堂医学顾问、医疗咨询

  张天仪

  中医养生专家

  中医疑难病专家

  中医皮肤科专家

  中国中医学会著名中医师

  中医药学会御医传承研究会会员

  鲍严钟

  国家级、浙江省级、杭州市级名中医,主任医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浙江省中医男性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

  中国性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章岩

  主任医师

  杭州市医师协会副秘书长

  太和堂中医肿瘤科主任

  原杭州市医师协会副秘书长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会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中医肿瘤专委会会员

  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究论坛首届特邀专家

  阚霖生

  副主任医师、专业执业医师

  中医学副教授

  英国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永久理事

  加拿大传统医学会永久理事

  原黄石市医师协会理事

  原黄石市中医药学会理事

  原黄石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郑小伟

  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中医药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中医药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朱君华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吴海波

  中医学硕士

  太和医道传承研究中心主任

  全国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中医药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成员

  浙江省中医药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君

  高级经络理疗师

  中华亚健康研究协会成员

  中国经络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成员

  太和堂经络调理馆指导老师

  董襄国

  主任医师、教授、学术顾问

  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中医药大学原《内经》中医理论教研室主任

  叶秀珠

  副主任医师

  浙江叶氏心脏病第十七代传人

  浙江省医学专家组成员

  罗睿绮

  太和堂特邀情志养生专家

  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

  国家婚姻家庭教育指导师

  杭州市妇联讲师团讲师

  浙江省团委青春讲师团讲师

  太和堂溯源:百年中医老字号——杭州太和堂,创始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年)。其创始人王芷庵(字敬识),曾担任过乾隆、嘉庆两朝皇帝的御医,是江南首屈一指的名医和易学大师。

  今日太和堂:市医保定点单位,保留国药号、设立国医馆和经络调理馆,建成江浙地区最大的中医药文化历史博物馆,并成立中医养生研究院,旨在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太和堂人将谨遵“医者同心,岂因人贫而偏待;病患无常,莫为药贵而吝施”之祖训,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济世的情怀造福于世人,继写两个世纪的中医传奇!

     -/-87068

     1:直接发私信给杭州太和堂(tht),小编为您排号;

  2: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按钮,与专家进行在线交流,申请预约号;

  3:持预约号到太和堂就诊,在导医台出示预约号,导医全程服务。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在线咨询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疗效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stjy.com/ggxzyf/5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