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营养学概论四
2017-8-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幻灯片1
运动营养学
幻灯片2
第四章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
幻灯片3
一、一般健身人群膳食营养原则
l1.保证三大宏量营养素的合理比例
l2.糖类:由谷类、薯类等淀粉类食品为主
l3.脂肪:以植物油为主,三类脂肪酸量比例1:1:1
l4.蛋白质:应有三分一以上优质蛋白,维持氮平衡
l5.维生素、矿物质供给满足需要
l6.食物种类种属多样
l7.及时补水,保持水平衡
l8.科学合理选择营养保健品
幻灯片4
二、力量健身人群营养
l(一)代谢特点与营养需要
l(二)膳食营养安排
l(三)营养策略与误区
幻灯片5
三、减肥健身人群营养
l(一)代谢特点与营养需要
l(二)膳食营养安排
l(三)营养策略与误区
幻灯片6
四、增加体重健身人群营养
l(一)代谢特点与营养需要
l(二)膳食营养安排
l(三)营养策略与误区
幻灯片1
运动营养学
幻灯片2
第五章不同人群膳食营养
幻灯片3
第一节青少儿人群膳食营养
l按照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年龄阶段划分:
l学龄前期儿童3-6、7岁,
l学龄初期儿童6、7-11、12岁,
l少年期11、12-14、15岁;
l青年期14、15-45岁。
l本章讲述的青少儿年龄段是指学龄时期年龄为6、7-14、15岁儿童少年和年龄为14、15-18岁(青年初期)青年学生。
幻灯片4
l一、青少儿人群生理特点
l二、青少儿人群营养需要
l三、青少儿人群膳食安排事项
l四、青少儿人群膳食指南
幻灯片5
第二节中老年人群膳食营养
l中老人群年龄期划分:
l45-65中年期
l65-75初老期
l75-84中老期
l85以上年老期
幻灯片6
l一、中老人群生理特点
l二、中老人群营养需要
l三、中老人群膳食安排
l四、中老人群膳食指南
幻灯片1
运动营养学
幻灯片2
第六章常见疾病人群膳食营养
幻灯片3
第一节营养缺乏病
l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虽然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的患病率呈继续下降,但因一些营养素缺乏而导致的疾病仍不可忽略。
l营养缺乏病是指长期严重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而造成机体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表现或病症,如地方性甲状腺肿、维生素C缺乏病、缺铁性贫血、眼干燥症等都属于营养缺乏病,分别由于碘、维生素C、铁、维生素A等摄入不足造成的。
幻灯片4
l营养缺乏病的病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l原发性病因指单纯营养素摄入不足,可以是综合性的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也可以是个别营养素摄入不足,而以前者为多见;
l继发性病因指由于其他疾病过程而引起的营养素不足,除摄入不足外,还包括消化、吸收、利用、需要量等因素的影响。
幻灯片5
l一、营养缺乏的原因
l营养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膳食营养素的供给和组织需要之间的不平衡是造成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可能是一种或多种因素造成膳食营养素供给不足或机体对营养素利用能力降低的结果。
幻灯片6
l(一)食物供给不足
l一些灾难性事件如旱灾、水灾、战争、地震和社会动乱等都会阻碍农业的发展,造成食物短缺。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土地减少,经济落后等,均可造成食物的生产和供应不足。
l(二)食物中营养素缺乏
l在食品供应量充足的情况下,因天然食物或加工食品中某些营养素缺乏或不足,以及饮食习惯和方式的不科学等也可引起营养缺乏病。
幻灯片7
l(三)营养素吸收利用障碍
l一般健康个体对每一种营养素的吸收有一个正常的生理性吸收范围,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碘、硒、钠、钾、维生素C和水的吸收大于90%,铁和铬的吸收小于10%。一些营养素的吸收也受个体营养状态及生理情况的影响,如果某种营养素缺乏时,机体吸收效率将提高,反之吸收降低,如铁、锌等;妇女在妊娠和哺乳时营养素的吸收比平时要大得多。
幻灯片8
l(四)营养素需要量增加
l在人体生长发育旺盛期及妊娠、哺乳等生理过程中,营养素需要量明显增加;高能量代谢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对营养的需要量增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及某些肿瘤患者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加。
l(五)营养素的破坏或丢失增加
幻灯片9
l二、营养缺乏病的诊断
l营养缺乏病的诊断可综合疾病的发生过程、膳食史、人体测量、生化检查及临床表现等作出诊断。
l(一)膳食史
l通过询问了解患者的膳食习惯及每天食物的摄取量就能基本上判断各类营养素是否缺乏。食物消费晴况的调查是在选定可能患有饮食营养缺乏病的个别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之后,可通过回顾过去24小时内所摄入的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计算出食物消耗量,并根据膳食推荐摄入量(RNIs)来评定每人每天各种营养素的实际摄入水平。
幻灯片10
l(二)人体测量
l最常使用的人体测量指数有体重/身高。消瘦的指标为年龄身高,发育不良的评价可用年龄体重,也可作为“营养低下”的评价指标。体质指数BMI可作为青少年、成人和老年人营养状况评价的指标。按WHO建议标准BMI18.5为营养不良,BMI25为正常,I25为超重,I30为肥胖。按中国标准BMII24为超重,I28为肥胖。
l(三)生理生化分析
l可通过检查血、尿中各种营养素的浓度及免疫功能,判定营养素水平。
幻灯片11
l(四)临床表现
l营养缺乏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较准确的判别各种特定营养素缺乏,机体主要受影响的部位有:
l1.头发。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PEM)使头发颜色灰暗,发质变细、干、脆,严重缺乏时头发极易脱落,发根容易断裂。
l2.眼。维生素A缺乏时常有毕脱斑,为角膜外侧的结膜上出现的白色或淡黄色小点,
l约1mm直径。维生素B2缺乏引起角膜周围的结膜下血管充血,眼的外侧角发湿发红,怕光、烟雾或尘埃的刺激。
l3.皮肤。维生素A缺乏的皮肤症状是出现毛囊角化性丘疹;维生素C缺乏也产生毛囊症状,但表现为毛囊周围的充血、肿胀,特别是常伴有出血点等表现;烟酸缺乏引起癞皮病,典型症状是在暴露部位和压迫处的皮肤变厚,变干,出现红斑。
幻灯片12
l4.口腔。是对营养缺乏最敏感的部位,但其表现是非特异性的。如口角炎是维生素B2
l缺乏的症状,同时还有舌乳头肥大。乳头萎缩有时与烟酸缺乏或铁缺乏有关。营养素缺乏对于舌的颜色变化有很大影响,似牛肉的鲜红色表明烟酸缺乏,而维生素B2缺乏则为紫红色。
l5.牙齿。龋齿的发病率与严重程度随膳食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增高而增多,随氟和
l磷的摄入充足而减低。婴幼JLl~l营养缺乏常使出牙时间延缓和出牙部位不良。
l6.颈部。碘缺乏引起的甲状腺肿容易以望诊和触诊确定。
l7.神经病变。许多营养缺乏病都有神经症状:如维生素B1缺乏伴有周围神经性无力和感觉异常;维生素B6缺乏引起婴儿惊厥;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脊髓的亚急性退化性变;癞皮病常有精神症状。
幻灯片13
l三、营养缺乏病的治疗
l(一)膳食营养
l针对营养缺乏病的病因,在膳食中应配制适合于疾病特点的治疗膳食,增加缺乏的相应营养素。要从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循序渐进,充分利用各种食物来补充营养素的缺乏。
l(二)使用营养补剂
l营养补剂选择和量应针对病因,制定整体治疗方案。治疗所采用的补充剂量要适宜,不必要使用过高的治疗量或维持量,尤其对于有毒副作用的营养素更应注意。治疗一般须坚持一段时间,因其见效缓慢。效果应以患者营养状况的全面恢复,临床与亚临床症候群消失,抵抗能力增强等客观指标为依据。
幻灯片14
第二节肥胖病
l肥胖病(obesity)是能量摄人超过能量消耗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l肥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在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地区中,肥胖的患病率高,在我国,肥胖人数也日益增多,肥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危险因素。
幻灯片15
l一、评价肥胖病的常用指标
l(一)体质指数(BMI)
l计算公式:体质指数(BMI)=现在体重/身高2。(kg/m。)
l该指标考虑了身高和体重两个因素,常用来对成人体重过低、体重超重和肥胖进行分类,
l且不受性别影响,并且简便、实用,但是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运动员等,BMI就不能准确反映超重和肥胖的程度。
l(二)腰围(WC)
l用来测定腹部脂肪的分布。测量方法是:双脚分开25~30cm,取髂前上嵴和第十二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水平位绕腹一周,皮尺应紧贴软组织,但不压迫,测量值精确到0.1cm。腰围与身高无关,但与BMI和腰臀比紧密相关,是腹内脂肪量和总体脂的一个近似指标。
幻灯片16
l(三)腰臀比(WHR)
l1.测量方法臀部最隆起的部位测得的身体水平周径为臀围,腰围与臀围之比称腰臀比。
l2.评价标准男性0.9或女性0.8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但其分界值随年龄、性别、人种
l不同而不同。目前有用腰围代替腰臀比来预测向心性肥胖的倾向。
l(四)标准体重
l计算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一
l(五)皮肤皱褶厚度
l对均匀性肥胖者来说,以皮下脂肪厚度判断的肥胖程度与用BMI判断的肥胖程度大致相同。测量皮下脂肪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内的脂肪含量。
幻灯片17
l二、肥胖的判定标准
l1.现在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可对肥胖程度进行粗略估计。
l判断标准: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超过20%以上即认为是肥胖,其中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超过%为病态肥胖。
l2.体质指数(BMI)是目前应用较普遍的指标。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的界限值为:
lBMI:18.5~23.9为正常。
lBMI:≥24为超重。
lBMI:I28为肥胖。
l3.腰围WHO建议标准:男性94cm、女80cm作为肥胖的标准。
l4.腰臀比超过0.9(男)或0.8(女)可视为中心性肥胖。
l5.脂肪含量按体内脂肪的百分量计算,男性25%、女性30%则可诊断为肥胖病。
幻灯片18
l三、肥胖的原因
l(一)内在因素
l1.遗传因素动物实验和人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可呈一定的家族倾向。肥胖
l的父母常有肥胖的子女;父母体重正常者,其子女肥胖的几率约10%,而父母中1人或2人均肥胖者,其子女肥胖几率分别增至50%和80%,但未确定遗传方式。对肥胖者收养子女患病情况有类似家庭聚集情况。单卵孪生子女生后分开抚养,成年后肥胖发生率是双卵生肥胖率的2倍。遗传因素是肥胖的易发因素,肥胖是多基因遗传、多后天因素的疾病。
幻灯片19
l2.瘦素又称脂肪抑制素,是肥胖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有脂肪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激
l素。瘦素对机体能量代谢和肥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瘦素一方面作用于下丘脑的摄食中枢,
l产生饱食感而抑制摄食行为;另一方面瘦素广泛作用于肝脏、肾脏、脑组织、脂肪组织等的瘦素受体,使其活跃,增加能量消耗。在肥胖人中有95%以上的人存在内源性瘦素缺乏和瘦素抵抗。
幻灯片20
l3.胰岛素抵抗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使食欲旺盛,进食量大,促进脂肪的合成和积蓄。
l4.脂肪组织的变化一般认为脂肪细胞数目的逐渐增多与年龄增长及脂肪堆积程度有关,
l很多从儿童时期开始肥胖的人,成年后体内脂肪细胞的数目就会明显增多;而缓慢持续的肥胖则既有脂肪细胞的肥大又有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一个肥胖者的全身脂肪细胞可比正常人体脂肪细胞增加3倍以上。
幻灯片21
l(二)饮食因素
l1.摄食过多摄食过多又称过食。由于摄取的食物过多,即摄人的能量过剩,在体内,多
l余的能量则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脂肪组织,导致体内脂肪的增加。
l2.不良的进食习惯
l(1)进食能量密度较高食物
l(2)不良的进食行为
l(3)进餐频繁
l3.其他因素
幻灯片22
l四、临床表现
l肥胖病本身的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多数症状与肥胖病的严重程度和年龄有关。主要由机械陛压力和代谢性紊乱两方面所引起,并导致了许多并发症。
l(一)一般表现
l1.气喘气喘是超重者的常见症状和特有主诉
l2.关节痛这是肥胖患者最多见的症状
l(二)内分泌代谢紊乱
l近期研究表明,脂肪细胞不仅仅是脂肪库,而且还可作为内分泌细胞,生成某些激素,
l也可作为许多激素的靶细胞。肥胖患者的激素作用模式有所改变,尤其是腹内脂肪过多积聚者。
l(三)消化系统的表现
l反流性食管炎、脂肪肝、胆囊炎、胆结石是肥胖人群中的高发病。
幻灯片23
l五、肥胖并发症
l(--)肥胖性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
l(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l(三)心血管疾病
l(四)糖尿病
l(五)胆囊疾病
幻灯片24
l六、膳食与肥胖的治疗
l膳食疗法是肥胖治疗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无论采取其他哪种治疗方法,都必须辅助以膳食疗法;同样地,在实施膳食治疗的同时也必须辅助以运动疗法、行为疗法等其他治疗方法。一般来说,在膳食疗法开始后的1~2月,可减重3~4kg,此后可与运动疗法并用,保持每月减重1~2kg,这样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l膳食疗法可分为三种类型。
幻灯片25
l(一)节食疗法
l每天摄入的能量大约在~kJ(~kcal),其中脂肪占总能量20%、蛋白
l质20%~25%、碳水化合物55%。
l(二)低能量疗法
l每天摄人的能量大约在—kJ(~0kcal),脂肪20%,蛋白质20%。两种疗法主要适用于轻、中度肥胖者。肥胖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任何一种治疗方法,但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幻灯片26
l1.控制能量的摄人量
llkg人体脂肪大约含有kJ(kcal)的能量,因此,减轻体重(脂肪)1kg,必须大约减少kJ(kcal)的能量摄人。如果每天减少能量摄人~kJ(~kcal),则大约需要10~14天时间,才能实现减掉1kg脂肪的目标。
l一般来说,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规定年轻男性每天能量的摄人低限为kJ(1kcal),年轻女性为kJ(kcal)。全天能量的分配:一日三餐,早餐30%,午餐40%,晚餐30%。开始减肥阶段,为解决饥饿问题,可在午餐或早餐中留相当于5%能量的食物,约折合主食25g,在下午加餐。
幻灯片27
l2.适当的营养素分配比例
l(1)供能营养素的能量分配比例:由于限制了能量的摄人,所以要保证必需的营养素供
l给,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在减肥过程中,三大供能营养素的分配是至关重要的。
l正常平衡膳食的三大营养素分配比例是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2%~15%,脂肪为25%~28%,
l碳水化合物为60%,而肥胖治疗膳食的三大营养素分配原则是蛋白质占总热能的25%,脂肪占15%,碳水化合物占60%。在蛋白质的选择中,动物性蛋白质可占总蛋白质的50%左右,烹调油应选择橄榄油、茶油、葵花子油、玉米油、花生油、豆油等。
幻灯片28
l(2)保证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给:
l因为受摄入的能量限制,所以在膳食减肥时,常常会出现维生素和无机盐摄人不足的问题。容易缺乏的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容易缺乏的无机盐有钙、铁等。为了防止维生素和无机盐缺乏病,在进行膳食治疗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合理的食物选择和搭配。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动物内脏如肝脏、牛奶等是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主要来源。另外,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当服用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制剂。
幻灯片29
l(3)增加膳食纤维的供给:
l肥胖患者常有便秘的问题,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仅有助于缓解便秘,还可以减少脂肪和糖的吸收。所以提倡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最好能保证每天的膳食纤维摄人量为30g左右,相当于~g绿叶蔬菜和lOOg粗杂粮中含的膳食纤维。
l(4)戒酒:
l在进行膳食治疗时,最好不要饮酒,酒类主要含有乙醇,而不含其他营养素,
l1ml乙醇可提供能量7kcal,因此饮酒常常导致摄人的能量过高而使减肥失败。
幻灯片30
l3.改变膳食习惯和行为
l纠正不良的膳食习惯是减肥成功的关键之一。肥胖者常见的不良膳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而午餐和晚餐特别是晚餐进食过量;爱吃零食、甜食;进餐速度过快等。肥胖者应针对自己的这些不良习惯,提出相应的纠正方法对于减肥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幻灯片31
l七、运动在肥胖治疗中的作用
l(一)运动调节能量平衡
l肥胖是长期摄人能量大于消耗能量的结果,肥胖发生的是机体强大的调节机制经调节打破体重原来的稳定水平,又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仅仅靠调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去破坏现在的稳定变化小而且慢。只有减少脂肪储存量,才能激动能量平衡的重新调整,运动的作用就是增加脂肪的氧化和燃烧。
幻灯片32
l(二)运动调节体脂肪
l运动增加能量消耗,活跃骨骼肌增加对脂肪酸的摄取和氧化。快步行走l小时相当于静坐1小时能量消耗。
幻灯片33
l讨论题:
l1.指出我国居民营养缺乏的主要表现,及其膳食措施。
l2.指出肥胖判断标准?陈述科学减肥的原则和方法。
幻灯片34
第三节原发性高血压
l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不仅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而且可引起心、脑、肾并发症,是冠心病、脑卒中和早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幻灯片35
l一、定义与分类
l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血压持续增高,当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l临床上高血压分为两类:
l第一类是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症状而病因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90%以上。
l第二类是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病因明确,是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幻灯片36
l三、高血压病的表现
l(一)高血压的表现
l高血压根据病程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前者又称良性高血压,大多数患者属于此型。主要表现是:①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常在体检时发现;②早期血压时高时低,受精神情绪、生活变化影响明显;③血压持续高水平可有头痛、头晕、头颈疼痛;④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肾、心和眼睛的病变;⑤精神情绪变化,失眠、耳鸣、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懒散、易疲劳、厌倦外出和体育活动、易怒、神经质。
幻灯片37
l(二)高血压的分级
l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年参考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的分类标准,将我国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分:
l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l理想血压<<80
l正常高值~~89
l高血压≥≥90
l1级高血压(“轻度”)~~99
l2级高血压(“中度”)~179~
l3级高血压(“重度”)≥≥
l单纯收缩期高血压≥<90
幻灯片38
l四、高血压病的营养膳食因素
l(一)钠
l不少研究资料发现,随膳食盐的增加血压会不断增加。24小时尿钠每增加mmol/
ld(mg钠),收缩压增加3~6mmHg,舒张压增加0~3mmHg。一些干预研究证实,钠摄入量每降低mmolfd,高血压者的收缩压下降5.8mmHg,舒张压下降2.5mmHg;血压正常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各下降2.3/1.4mmHg。
l(二)肥胖
l成年人体重增加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随着体重的增加,出现高血压的趋势也增加,尤以20~40岁开始增加体重者危险性最大。一般来说,超重使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2~6倍。当患高血压者体重下降后,其血压也常随之下降。对患有中度高血压的人来说,降低体重常是降低血压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幻灯片39
l(三)酒精:过量饮酒与血压升高和较高的高血压流行程度相关联。
l(四)钾:钾降低血压的作用在不同类型的研究中所取得的证据始终是一致的,钾通过直接的扩血管作用,以及尿钠排出作用而降低血压。
l(五)钙:钙摄入量低可以增强高盐膳食对血压的作用。
l(六)镁:膳食镁与血压呈负相关。素食者通常摄入镁和膳食纤维含量高,其血压比非素食者低。
l(七)脂类:饱和脂肪酸和血压呈正相关,将总脂肪摄人量从占总能量38%-40%降至20%-25%,或将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从0.2增加到1.0,能降低血压。
l(八)蛋白质:膳食蛋白质可以影响血压的根本机制尚不清楚。
l(九)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减少脂肪吸收,减轻体重,间接辅助降压。
幻灯片40
l五、高血压病的防治
l(一)减体重
l过重者减体重和避免肥胖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策略。减肥目标是适度的体重减轻,即减轻10%也许甚至5%的体重,足以控制或改善大多数肥胖症的并发症。减轻10%已成为大多数治疗方案的目标。
l(二)合理膳食
l1.减少钠盐
l2.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
l3.注意补充钾和钙。
l4.限制饮酒过量
l(三)其他
l1.增加体力活动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l2.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幻灯片41
第四节高血脂症
l一、高血脂症诊断分类
l高血脂症是血浆中某一类或几类脂蛋白水平升高的表现,全称应为高脂蛋白血症。
l(一)高血脂症的诊断
l主要根据血浆(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和LDL—C浓度进行诊断。
l(二)高脂血症的分类
l目前高脂血症的分类较为繁杂,为了指导治疗,提出了简易分型方法,将高脂血症分为3种类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
幻灯片42
l二、膳食营养因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l(一)膳食脂肪和脂肪酸
l许多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人群血清Tc均值分别与其膳食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酸所占能量的比例呈显著正相关。
l1.饱和脂肪酸(SFA)SFA可以显著升高血浆Tc和LDL-C的水平。
l2.单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清TC和LDL—C水平的作用,同时可升高血清HDL—C。
l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PUFA包括n-6的亚油酸和n-3的α-亚麻酸以及长链的EPA和DHA。研究表明,用亚油酸和亚麻酸替代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可使血清中TC、LDL-C水平显著降低,并且不会升高TG。
l4.反式脂肪酸(TFA)。增加反式脂肪酸的摄人量,可使LDL-C水平升高,HDL-C降低,使TC/HDL-C比值增高,LDL-C/HDL-C比值增加,以及脂蛋白(a)升高,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性.
幻灯片43
l(二)膳食碳水化合物及其构成
l进食大量糖类,因糖代谢加强,细胞内ATP增加,使脂肪合成增加。过多摄人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能量密度高、缺乏纤维素的双糖或单糖类,可使血清VLDL-C、TG、TC、LDL.C水平升高。
l(三)微量元素
l水质的硬度与钙、镁、锌等含量有关。镁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具有降低胆固醇、降低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动物实验发现,缺钙可引起血Tc和TG升高,补钙后,可使血脂恢复正常。缺锌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血清锌含量与TC、LDL-C呈负相关,而与HDL-C呈正相关。
l(四)维生素
l目前认为对血脂代谢有影响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
幻灯片44
l三、膳食组成和安排
l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l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l3.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l4.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l5.保持能量摄入,并增加运动,防治超重和肥胖。
l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多喝茶。
幻灯片45
第五节糖尿病
l一、定义、分型及诊断标准
l(一)定义
l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而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l(二)分型
l年WHO将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公布了新的诊断标准和分型的建议,年WHO也对此作了认可,目前已被普遍采用。
l1.1型糖尿病原来称作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腺分泌胰岛素的13细胞自身免疫损伤引起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占5%。
l2.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约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90%~95%,起病缓慢、隐匿,体态常肥胖,尤以腹型肥胖或超重多见,可询及其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如饮食为高脂、高碳水化和物、高能量及少活动等。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即胰岛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效应减低)所致。
幻灯片46
l(三)糖尿病诊断标准
l诊断标准项目
l静脉血糖
l空腹(mmol/l)餐后2小时(mmol/l)(口服葡萄糖75g)
l正常人<6.1<7.8
l糖尿病≥7.0≥11.1(或随机血糖)
l糖耐量减退(IGT)<7.07.8~11.1
l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6.1~7.0<7.8
幻灯片47
l二、与糖尿病发病有关的营养状况
l(一)肥胖
l人们早就认识到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横断面和前瞻性的流行病学调查都表明肥胖尤其是向心性(内脏性)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l1.脂肪摄入的作用饲以高脂膳食的大鼠易发生胰岛素抵抗,在人类特别是摄入高脂膳食者可能会发生类似情况。
l2.缺乏体力活动缺乏体力活动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
l(二)遗传
l遗传因素2型较1型更为明显重要。2型糖尿病基本病理变化是胰岛13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
幻灯片48
l三、营养预防
l(一)1型糖尿病
l1.避免摄人对胰岛B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中有的会抑制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有的会更进一步导致B细胞的破坏。
l2.提倡母乳喂养给婴儿以母乳喂养,尽量避免早期添加牛奶,似可作为初级预防的一项措施。
l(二)2型糖尿病
l1.对葡萄糖耐量减低(IGT)进行干预
l2.防治肥胖
幻灯片49
l四、糖尿病患者饮食安排
l1.饮食分配和餐次安排一日至少保证三餐,早、中、晚餐能量按25%、40%、35%的比例分配。
l2.食物的多样化与烹饪方法在烹调方法上多采用蒸、煮、烧、烤、凉拌的方法,避免食用油炸的食物。
l3.低盐每日盐的摄人量应控制在6g以下。
l4.植物油宜用植物油,如菜油、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橄榄油、芝麻油、色拉油,忌食动物油、猪皮、鸡皮、鸭皮、奶油。植物油也应该限量。
幻灯片50
l讨论题:
l1.指出三高临床诊断标准。
l2.简述三高膳食预防要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