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骨转移瘤神秘面纱的一角浅谈骨转
2018-4-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肿瘤的发生是当今首要的健康问题,几乎全身所有器官都有可能出现恶性肿瘤。但其习性(就是恶性程度、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千差万别。恶性肿瘤危及生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转移,转移也就成为了肿瘤研究与治疗的核心问题。那么转移是怎么一回事呢。
转移,简单来说就是肿瘤离开了原位,跑到人体其他部位或者脏器“串门”甚至“赖着不走”。比如常见的胃癌转移到肺部,乳腺癌转移到脊柱。
恶性肿瘤的侵袭是一个复杂、连续的主动过程,可概括为:
①肿瘤细胞间黏附力减弱而从原发瘤脱落。
②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特异性受体识别、黏附。
③肿瘤细胞释放多种水解酶,降解与其黏附的细胞外基质,并迁徙运动。
④肿瘤细胞侵入循环管道,形成瘤栓。
⑤在特定器官定居、增殖,形成转移灶。
转移的发生不是随机的。早在年Paget对多例乳腺癌的转移进行分析后,就发现转移具有明显的器官倾向性,并提出有名的“种子和土壤”学说。血供丰富的骨干骺端主要由骨小梁构成,更是骨转移细胞生存的理想部位。窦状血管内的血流缓慢非常有助于造血干细胞和侵袭性肿瘤细胞定植骨髓。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最终会有50-70%的骨转移比例。
骨骼重塑涉及许多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分子以及细胞因子,这使骨骼成为转移性肿瘤细胞具有吸引力的部位。肿瘤定植骨骼后,骨微环境助长肿瘤生长和侵袭。,骨转移瘤通过影响RANK-RANKL-OPG系统促进溶骨,骨质溶解释放生长因子促进骨转移瘤,构成骨质破坏“恶性循环”。
骨转移瘤病灶可以打破骨骼动态重塑平衡,出现溶骨过度和(或)成骨过剩,形成病理性溶骨和(或)成骨,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event,SRE),包括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和脊髓受压或神经功能症状。骨转移瘤病灶根据影像学的表现可以分为:(1)溶骨性,(2)成骨性,(3)混合性。溶骨性病灶以骨质破坏为主,平片上一般表现为骨皮质上出现空洞。乳腺癌、肺癌和甲状腺癌常表现为溶骨性病灶,前列腺癌主要表现为成骨性病灶。
当然骨转移的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明了,透过揭开的这一角面纱,已经有助于我们干预、治疗骨转移的发生,造福肿瘤患者。
杨彤涛教授提示您
随着转移机制的日渐清晰,新的药物和新的治疗理念逐渐为临床患者接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转移就会像糖尿病一样,变成慢性可控性疾病,不再是一谈色变的----虎。
微创骨转移瘤外科
首诊专家:杨彤涛副教授,现任陕西省骨科学会肿瘤学组副组长,骨肿瘤科主任,全军骨肿瘤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学会肉瘤保肢组常委
专科门诊每周四下午,周五上午,外科门诊室
为了节省广大患者宝贵的生命时间,无需挂号,直接接受专家诊治。
哪些疾病我们可以帮您?
1.颈胸腰椎、骶骨转移瘤及病变
2.肢体良恶性肿瘤及转移瘤
3.软组织肿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