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功能不全
2019-1-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肾功能损害是MM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往往是患者首次就诊的原因,也是MM患者仅次于感染的常见致死病因。
如果以血肌酐2.0mg/dl作为诊断标准,初诊MM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大概是20-40%。如果以血肌酐1.5mg/dl作为诊断标准,发生率提高到30-50%。初治时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比例在25%左右。
临床中以轻链型和IgD型MM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比例最高。
肾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单克隆轻链在远端小管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导致小管内容物渗出到间质,引起骨髓瘤肾病。此外,游离轻链介导的前炎症因子导致基质蛋白沉积,进而导致纤维化。高钙血症也会导致肾脏浓缩功能降低,同时导致肾血管收缩、多尿,进一步导致血容量降低和肾前性氮质血症。其他例如脱水、肾毒性药物(如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造影剂的应用,这些因素多是肾衰发生的次要因素。
大多数的研究以血肌酐2.0mg/dl作为新诊断MM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标准,这一指标涵盖了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同时可以有效排除那些通过水化或纠正高钙血症而迅速恢复了肾功能的患者。血肌酐不是反映肾功能的敏感指标,尤其是轻到中度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率过滤较血肌酐更敏感,但受实验条件所限在MM肾病的诊断中未被广泛采用。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针对本病,尽快行有效的化疗:单纯治疗肾病可能仅仅是“扬汤止沸”,而针对本病的治疗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多数患者在本病好转的同时肾功能不全也得到迅速纠正。同时水化、利尿、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为本病治疗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治疗过程中应避免应用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