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新西兰骨髓瘤患者,为何到上海求医
2025/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这种疾病目前已经成为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文
王煜
中老年腰腿疼痛,你会想到可能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表现吗?多发性骨髓瘤这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疾病,会造成反复骨折以及长期疼痛。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3%,目前已经成为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虽然药物治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使骨髓瘤的预后得到改善,但是仍有部分复发/难治患者疾病无法缓解。病情反复,剧烈骨痛导致患者只能长期卧床。全球每年约有18.8万人被诊断出患有多发性骨髓瘤;根据“全球癌症观察站”(GCO)发布的流行病学数据,年中国约有例多发性骨髓瘤新发病例和例死亡病例。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人群主要在40岁以上,特别是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该疾病起病徐缓,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被误诊;它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在第七届进博会上,上海交通大医院血液科主任侯健教授和本领域的其他专家一起,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创新疗法展开了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存在诸多挑战
当年在攻读硕士阶段,侯健选择了血液科。当时血液科有许多机制性的研究,一些疾病已可以诊断到某个碱基或氨基酸的突变,这让侯健兴奋不已。以兴趣为基础,他开始了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和研究之路。侯健是国内最早开展骨髓瘤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疗法的医生之一。他师从我国著名临床免疫学大师孔宪涛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诊断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年,侯健诊断了华人第一例IgE型骨髓瘤。这种类型的骨髓瘤十分罕见,当时国际上的所有报告仅有30余例。侯健在多发性骨髓瘤的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全球领域做出了许多创新贡献。在他的努力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瘤已经获得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在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的每一次更新,侯健都是主要执笔人之一。在第七届进博会辉瑞展台举办的罕见病及血液肿瘤主题论坛上,侯健谈及多发性骨髓瘤创新疗法的临床进展。他认为,靶向免疫疗法开启了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变革时代,其中CAR-T、双特异性抗体是最为前沿的疗法,“这些T细胞免疫疗法正在快速发展,以解决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领域中未满足的需求,特别是针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以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为例,其设计独特的双重特异性使这类药物可同时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上的BCMA(B细胞成熟抗原)和T细胞上的CD3相结合,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摧毁骨髓瘤细胞”。侯健在第七届进博会上此次进博会,辉瑞展出的创新药物ELREXFIO?(埃纳妥单抗),就是一种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产品于年8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四线治疗(包括1种蛋白酶体抑制剂、1种免疫调节剂和1种抗CD38单克隆抗体)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侯健认为,近年来公众、患者和医护人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都已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治疗时间延长了,患者会产生各种心理负担,出现新的少见的并发症等。我们应该如何普及这些知识?比如现在我们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但是该什么时候做移植,移植以后要注意什么?这是整个流程的管理。我们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比以前要多。”为何不远万里找中国医生看病
年,侯健团队接到一位来自新西兰的患者的求助。患者Chris在年被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曾接受包括靶向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数十次化疗和两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年,他的病情开始恶化,强烈的腰痛使他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只能长期卧床,并且需要服用两种止痛药物才能暂缓症状。病情评估发现,他有多处骨骼和喉部出现了髓外浆细胞瘤,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其复合染色体畸形,提示病情预后极差。之前,他几乎尝试了所有治疗骨髓瘤药物,病情未能控制,接近放弃治疗。通过多方渠道,Chris了解到侯健团队于年开始开展多项前沿治疗的临床研究,在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万里之遥,Chris医院寻求帮助。侯健(中)与患者Chris在一起。图源: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