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莫把骨质疏松当小病,它的防治秘籍看这
2017-9-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骨质疏松症虽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但很多小伙伴往往把它列入小病的范畴,不予重视,更不会主动选择防治,真是这样么?
骨质疏松的特征是骨量下降及由于骨量下降而导致的非创伤性骨折。
人的一生中,生长期骨量呈线性增长,成人期的这种生长停止,骨的形成和吸收平衡,之后随着年龄增长,骨形成逐渐落后于骨吸收,骨量丢失。
骨质疏松的早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中晚期表现为疼痛,最常见的部位是腰背部、双侧肋部、髂骨、胸背部,可遍及全身。
椎体变形可出现身长缩短,驼背,脊柱和胸廓畸形会造成呼吸系统障碍,在扭转身体、持物、开窗、室内日常活动、跌倒等轻微外力下就容易出现骨折。
骨质疏松的治疗原则为缓解骨痛、增加骨量、减少骨折,其常用药物有钙剂、维生素D、雌激素、降钙素等。
人体的骨骼是由钙、磷等元素组成,钙的主要来源为食物和钙盐,可以通过多食用黄豆、牛奶、鸡蛋、绿色蔬菜和加钙食品来获得更多的钙。
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人选用钙剂补钙,目前市场上钙剂种类繁多,常用口服钙剂有碳酸钙、枸橼酸钙、乳酸钙、葡萄酸钙及活性钙等。
碳酸钙在胃内经胃酸作用转变为可溶性钙盐才能被吸收,若胃酸不足,钙吸收就会不太理想;枸橼酸钙最容易吸收,不受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低胃酸因素的影响;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水溶性较好,但含量低,服用量大。
由于人体对钙的吸收有阈值,不能吸收和储存过量的钙,所以补钙应该注意每日均衡,且应分次进行。
钙和维生素D过量均会引起毒性反应,主要为肾损害。
高钙血症患者应慎用钙剂,胃酸缺乏者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议补充可溶性钙剂,对于慢性肾衰竭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者,不能使用含磷的钙,钙干扰铁剂的吸收,对于儿童和缺铁性病者慎用。
高尿钙是维生素D早期中毒的重要指征,长期使用维生素D者应监测尿钙排出量,所以,维生素D和钙剂均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运动具有防止骨量丢失的作用,肌力和体力活动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有负相关关系。
运动对骨骼产生机械应力,可增加骨细胞的DNA合成量,使胶原蛋白含量增加,适量运动还可促进某些激素的释放,有利于钙盐沉积和骨骼生长发育,改善关节活动度和平衡协调能力,减少跌倒,从而减少骨折的发生。
用于增加骨量的运动包括:跑步、负重、有氧训练、上楼梯、网球、排球、篮球、舞蹈等。
一般认为大负重、爆发性的运动方式在维持和提高骨矿密度上优于有氧运动,但训练效果存在生物学上限,达到上限后收益不再增加。
运动要循序渐进,注意控制运动量,原则上运动后不出现明显疲劳为宜,过量过度均有诱发骨折的可能性。
﹁
科普栏目
﹂
让人人成为健康的管理者
供稿
尹琳琍
专业审稿
陈向东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陈善良
责任编辑
施琳玲
邮箱
.绛栧垝璁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