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过程中离不开的话题补钙
2022-5-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钙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矿物元素,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均需要钙的参与,钙同时又是骨骼、牙齿最主要的矿物成分,与人体骨骼健康关系密切。在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钙在体内的分布比例有所不同,但总的情况是:99%的钙主要储备于骨骼和牙齿,其余1%的钙作为血钙成分循环于血液中,以蛋白结合钙或离子钙的形式存在。人体钙缺乏可增加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如骨质疏松症、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等。儿童时期的钙缺乏主要会引起营养性佝偻病的发生,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儿童钙代谢特点
1.需要量大
儿童的基本特点是生长发育,骨矿含量随年龄增长、体格发育快速增加,为维持儿童、青少年正常的骨骼生长,并到达高骨量峰值,需要较高的钙摄入,骨形成要大于骨溶解,钙摄入要大于钙排出,钙代谢处于正平衡。生长发育越快,骨形成越快,骨量堆积越多,钙的吸收、储备也就越多,需要的钙量也就越多。
2.吸收率随年龄逐渐下降
婴儿对母乳中钙的吸收率可达60%~70%,在儿童骨骼生长期钙的吸收率高达75%而成人为20%~40%。
3.远期有影响
儿童期足量钙摄入不仅能保障其骨骼健康,还能减少日后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在骨骼未达到骨量峰值的生长阶段,钙缺乏可以通过补充钙而得以纠正。青春期是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成人骨量的50%是在该时期获得。如果儿童尤其是女孩日常膳食中钙摄入不足,则不能在成年后达到最大的峰值骨量,而少女时期正常的骨矿物含量、骨密度、高骨量峰值,除有利于减少骨折和老年期骨质疏松的风险外,对减少成年后孕期、哺乳期的钙丢失和负钙平衡乃至正常分娩也至关重要。
检测手段
机体钙的99%储备于骨骼,即作为骨骼的主要结构成分之一,又是调控血钙的储备钙,因此,骨骼钙的检测应最能反映钙的营养状况,但由于目前没有直接检测骨骼钙的方法,作为间接反映骨矿物含量指标的骨密度(BMC)、骨矿物质(BMD)近年被广泛应用。包括X线光密度法(RA),单光子吸收法(SPA),双光子吸收法(DPA),双能X线吸收法(DXA),定量CT(QCT)法、定量超声技术(QUS)等。
1.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BMC和BMD具有快速、准确、放射性低及高度可重复等优点,被认为是评估人体骨矿物质含量而间接反映人体钙营养状况的较理想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应用方面已得到世界性的公认,但它不能反映骨的结构,不能反映骨强度及韧性,且该检测设备价格昂贵,仍有对放射线伤害的隐忧,在临床广泛应用有一定难度。
2.定量超声技术(QUS)骨密度检测具有价廉、便携、无放射性等优点,近年在国内医疗保健机构广泛开展应用,该项检测结果同时也间接反映了骨骼韧性及结构。因此,它能更好地反映骨骼的健康。
由于骨密度检测还受整体营养、运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分析检测结果时要综合评价,临床上应避免单纯根据BMD检测结果低下就简单判定被检查对象属维生素D缺乏、钙缺乏或患有佝偻病。
钙的适宜摄入量
按照年中国营养学会钙适宜摄入量:0~6个月婴儿为mg/日,7~12个月为mg/日,1岁~为mg/日,4岁~为mg/日,7岁~为mg/日,11岁~为mg/日。
儿童钙的来源
1.饮食:
奶类是儿童期最主要的钙源,也是最好的钙源。婴儿期要鼓励母乳喂养,并给予乳母适量的钙剂补充。婴儿期后要坚持每日一定量的奶制品供给。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个月以内儿童纯母乳喂养,需要的钙从母乳获取,6~12个月儿童,每日奶量应达~mL,1~3岁儿童每日奶量不少于mL,学龄前儿童每日奶量为~mL,学龄儿童每日奶量为mL。豆类食品含钙量丰富且吸收较好,是除奶类食物外的又一补钙食物,绿叶蔬菜也有一定的含钙量,但吸收相对较差。
2.钙剂:
受中国饮食习惯的影响,除母乳喂养阶段以外,奶类摄入量通常不足,仅靠日常膳食很难满足对钙营养的需求,从其它途径补充钙以达到适宜的供给水平成为可考虑的选择。
补钙的注意事项
①蛋白质、磷肽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尤其是从酪蛋白水解酶分解出的磷肽,可以隔绝钙等阳离子与肠道内阴离子(如磷酸盐)结合产生沉淀,使钙一直维持可溶状态,利于钙的积极扩散作用,故补钙时最好有蛋白质的摄入;
②植酸、草酸、鞣酸可与钙结合为难溶性复合物,减少钙的吸收,缺乏奶制品的高纤维膳食,钙的吸收也受到影响,故补钙时不要与富含植酸、草酸、鞣酸、高纤维膳食同时进餐;
③补钙同时应注意促进钙吸收和钙代谢的维生素D、维生素K2的补充,以及微量营养素铁、锌的补充;
④乳糖有利于促进钙的吸收;
⑤维持长期充足的钙摄入可以增加骨密度,较短期大剂量的钙剂补充效果更好。
过量补钙的危害
由过量钙制剂摄入所导致的高钙血症十分罕见,其发生与同时服用可吸收碱造成的乳碱综合征有关。症状包括肌力松弛、便秘、尿量大、恶心及最终神志不清,昏迷和死亡;过量钙摄入干扰锌、铁吸收,造成锌和铁的缺乏;严重的过量钙摄入还可出现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导致肾结石、血管钙化,甚至引发肾衰竭等。防止钙过量的最好办法就是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补充,充分认识缺钙对健康不利,过量补充也对身体无益,选择正规的食物性钙源不会造成钙过量。
内科第一党支部:儿科罗丹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王建凯/统筹黄敏/编辑杨祎/排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