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量矿物质钙镁磷
2017-7-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钙约占体重的2%。成人体内含钙总量约为g,其中约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齿,存在形式主要为羟磷灰石;约1%的钙常以游离的或结合的离子状态存在软组织、细胞外液及血液中,统称为混溶钙池。
(1)生理功能
1)形成和维持骨骼和牙齿的结构。钙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体内的钙约约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齿,存在形式主要为羟磷灰石[Ca10(PO4)6(OH)2]及磷酸钙[Ca3(PO4)2]两种形式存在。成骨细胞于黏多糖等构成骨基质,羟磷灰石及磷酸钙沉积于骨基质,形成骨骼及牙齿。
骨钙的更新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减慢,幼儿的骨骼每1~2年更新一次,成人更新一次则需10~12年。男性18岁以后,女性更早一些,骨的长度开始稳定,但骨的密度仍继续增加若干年。40岁以后骨中的矿物质逐渐减少,转换速率为每年0.7%绝经后妇女骨吸收不占优势。妇女绝经以后,骨质丢失速度加快,骨度(质)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保持骨骼结构的完整,甚至压缩变形,以致在很小外力下即可发生骨折,即为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2)维持肌肉和神经的正常活动。钙离子与神经和肌肉的兴奋、神经冲动的传导、心脏的正常波动等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如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时,鸡肉、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可引起手足抽搐;而钙离子浓度过高时,则损害肌肉的收缩功能,引起心脏和呼吸衰竭。
3)参与血凝过程。钙有激活凝血酶原使之变成凝血酶的作用。
4)其他。钙在以内还参与调节或激活多种酶的活性作用,如ATP酶、脂肪酶、蛋白质分解酶、钙调蛋白等。钙对细胞的吞噬、激素的分泌也有影响等。
钙摄入量过低可致钙缺乏症,主要变现为骨骼的病变,即儿童时期的佝偻病(Rickets)和成年人的骨质疏松症。
钙过量对机体可产生不利影响,包括以下几种:
①增加肾结石的危险;
②奶碱综合征,典型症候群包括高血钙症、碱中毒和肾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决定于钙和碱摄入量的多少和持续时间。急性发作呈现为高血钙和碱中毒,特征是易兴奋、头疼、眩晕、恶心和呕吐、虚弱、肌痛和冷漠,严重者出现记忆丧失、嗜睡和昏迷。
③过量钙干扰其他矿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钙和铁、锌、镁、磷等元素存在相互作用。列入,钙可明显抑制铁的吸收;高钙膳食会降低锌的生物利用率;钙/镁比大于5,可致镁缺乏。
(2)膳食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成年人钙适宜摄入量(AI)为mg/天。膳食中的钙主要在PH值较低的小肠上段吸收,需有活性维生素D[1,25-(OH)2D3]参与。适量的维生素D、某些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乳糖和适量的钙、磷比例,均有利于钙吸收。
膳食中不利于钙吸收的因素有,谷物中的植酸,某些蔬菜(如菠菜、苋菜、竹笋等)中的草酸,过多的膳食纤维、碱性磷酸盐、脂肪等。抗酸药、四环素、肝素也不利于钙的吸收。蛋白质摄入过高,增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对钙的再吸收,使钙排出增加。
钙的吸收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长其吸收率下降。婴儿钙的吸收率超过50%,儿童约为40%,成年人只为20%左右。一般在40岁以后,钙吸收率逐渐下降。但在人体对钙的需要量大时,钙的吸收率增加,妊娠、哺乳和青春期,钙的需要量最大,因而钙的吸收率增高;需要量小时,吸收率下降。
(3)食物主要来源
奶和奶制品是钙的最好食物来源,含量丰富,且吸收率高。豆类、坚果类、绿色蔬菜、各种瓜子也是钙的较好来源。少数食物如虾皮、海带、发菜、芝麻酱等含钙量特别高。常见食物的钙含量见表。
正常成人身体镁总含量约25g,其中60%~65%存在于骨骼、牙齿,27%分布于软组织。镁主要分布于细胞内,细胞外液的镁不超过1%。血清中镁相当恒定,不能反映体内镁的充足与否,即使机体缺镁,血清镁亦不降低。
(1)生理功能
1)激活多种酶的活性。镁作为多种酶的激活剂,参与余重酶促反应。镁能与细胞内许多重要成分,如三磷酸腺苷等,形成复合物而激活酶系,或直接作为酶的激活剂激活酶系。
2)抑制钾、钙通道。镁可封闭不同的钾通道,阻止钾外流。镁也可以抑制钙通过膜通道内流。当镁耗竭时,这种抑制作用减弱,导致钙经钙通道进入细胞增多。
3)维护骨骼生长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镁是骨细胞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元素,使骨骼生长和维持,影响着骨的吸收。再极度低镁时,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而引起低血钙,使骨吸收降低。镁与钙使神经肌肉兴奋和抑制作用相同,血中镁或钙过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均增高;反之则有镇静作用。但镁和钙有有拮抗作用。由镁引起的中枢神经和鸡肉接近点处的传导阻滞可被钙拮抗。
4)维护胃肠道的功能。低度硫酸镁溶液经十二直肠时,可是奥狄括约肌松弛,短期胆汁流出,促使胆囊排空,具有利胆作用。碱性镁盐可中和胃酸。镁离子在肠道中吸收缓慢,促使水分滞留,具有导泻作用。低浓度镁可减少肠壁张力和蠕动,有解痉作用,并有对抗毒扁豆碱的作用。
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等可使机体镁缺乏。镁缺乏可致神经肌肉兴奋性亢进;低镁血症患者可有房室性早搏、房颤以及室颤,半数有血压升高。镁缺乏也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骨质疏松。
在正常情况下,肠、肾及甲状旁腺等能调节镁代谢,一般不易发生镁中毒。用镁盐抗酸、导泻、利胆、抗惊厥或治疗高血压脑病,并不至于发生镁中毒。但在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早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粘液水肿、骨髓瘤、草酸中毒、肺部疾患及关节炎等发生血镁升高时可见镁中毒。腹泻是评价镁毒性的敏感指标。过量镁摄入,血清镁在1.5~2.5mmol/L时,常伴有恶心、胃肠痉挛等胃肠道反应;当血清镁增高到2.5~3.5mmol/L时则出现嗜睡、肌无力、膝腱反射弱、肌麻痹;当血清镁增至5mmol/L时,深腱反射消失;超过5mmol/L时可发生随意肌或呼吸肌麻痹;超过7.5mmol/L时可发生心脏完全传导阻滞或心搏停止。
(2)膳食参考摄入量
据调查,我国成人镁每日摄入量为.8mg±.0mg,结合国外资料,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成年人镁适宜摄入量(AI)为mg/天。
膳食中的镁在整个肠道均可被吸收,但主要在空肠末端与回肠,吸收率均为30%。影响镁吸收的因素主要有镁的摄入量,当摄入少时吸收率增加,摄入多时吸收率降低。同时,膳食中氨基酸、乳糖等可促进镁的吸收,氨基酸可增加难溶性镁盐的溶解度,饮水多时有明显促进吸收作用。而维生素D促进镁吸收的作用有限。过多的磷、草酸、植酸和膳食纤维等可抑制镁的吸收。此外,由于镁与钙的吸收途径相同,他们会因竞争吸收而相互干扰。
(3)食物来源
酶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但含量差别很大。由于叶绿素是镁卟啉的螯合物,所以绿色蔬菜是富含镁的。食物中诸如粗粮、坚果也含有丰富的镁,而肉类、淀粉类食物及牛奶中的镁含量却属中等。精制食品的镁含量一般是很低的。随着精制的、加工的食品摄入量增加,镁的摄入量呈减少趋势。总镁摄入量常常取决于能量摄入量,所以青年人和成年男子镁的摄入量常高于妇女和老年人。
除了食物外,从饮用水中也可以获得少量镁,水总镁的含量差异很大,故摄入量常难以估计,如硬水中含有较高的镁盐,软水中含量相对较低。常见含镁较丰富的食物及其含量见表。
人体磷的含量约为体重的1%。成人体内含磷~g,其中85%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15%分布在软组织及体液中。
(1)生理功能
磷和钙一样都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也是组织细胞中很多重要成分的原料,如核酸、磷脂以及某些酶等。磷还参与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如糖和脂肪的吸收以及代谢。另外,对能量的转移和酸碱平衡的维持都有重要作用。磷的缺乏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如早产儿仅喂以母乳,因人乳含磷量较低,不能满足早产儿骨磷沉积的需要,而可发生磷缺乏,出现佝偻病样骨骼异常。
(2)膳食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成年人膳食磷的适宜摄入量(AI)为mg/天。
磷的吸收部位在小肠,其中以十二指肠及空肠部位吸收最快,回肠较差。磷在肠道的吸收率常因磷的存在形式与数量而变动。大多数食物中以有机磷酸脂和磷脂为主,他们经酶促水解形成酸性无机磷酸盐后才易被吸收。乳类食品含较多的溶解夏鬲的、酸性无机磷酸盐,故易于吸收。普通膳食磷吸收率约为70%,而低磷膳食时,可增至90%。母乳喂养的营养,磷吸收率为85%~90%,学龄儿童或成人吸收率为50~70%。
肠道酸度增加,有利于磷的吸收,当肠道中存在一些金属的阳离子时,如钙、镁、铁、铝等,可与磷酸根形成不溶性磷酸盐,而不利于磷的吸收。肠道中维生素D能增加肠黏膜对磷的运转,有效地促进磷吸收。磷的吸收也需要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如佝偻病患者)常使血清中无机磷酸盐下降。
(3)食物来源
磷在食物中分布很广。瘦肉、蛋、鱼、干酪、蛤蜊、动物的肝和肾中磷的含量都很高。海带、芝麻酱、花生、干豆类、坚果等中含量也很高。但粮谷中的磷多为植酸磷,吸收和利用率较低。由于磷的食物来源广泛,一般膳食中不易缺乏。
日常膳食营养
三餐均衡,健康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