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让TF来帮您
2018-4-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在医学上,癌(cancer)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癌症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浸润性和转移性等生物学特征,其发生是一个多因子、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分为致癌、促癌、演进三个过程,与吸烟、感染、职业暴露、环境污染、不合理膳食、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癌症对人类的威胁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因。除了原发于性腺的恶性肿瘤外,仅有甲状腺癌和胆囊癌是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的,其他恶性肿瘤都是男性高于女性。我国常见癌症死亡率前5位在城市中依次是肺、肝、胃、食管和大肠;在农村依次是胃、肝、食管、肺和大肠。
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因其所在的器官、部位以及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但恶性肿瘤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即便有症状也常无特异性,等患者出现特异性症状时,肿瘤常已经属于晚期。一般将癌症的临床表现分为局部表现和全身性症状两个方面。
1.癌症的局部表现
(1)肿块癌细胞恶性增殖所形成的,可用手在体表或深部触摸到。甲状腺、腮腺或乳腺癌可在皮下较浅部位触摸到。肿瘤转移到淋巴结,可导致淋巴结肿大,某些表浅淋巴结,如颈部淋巴结和腋窝淋巴结容易触摸到。至于在身体较深部位的胃癌、胰腺癌等,则要用力按压才可触到。
(2)疼痛肿瘤的膨胀性生长或破溃、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疼痛。出现疼痛往往提示癌症已进入中、晚期。开始多为隐痛或钝痛,夜间明显。以后逐渐加重,变得难以忍受,昼夜不停,尤以夜间明显。一般止痛药效果差。
(3)溃疡体表或胃肠道的肿瘤,若生长过快,可因供血不足出现组织坏死或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烂。如某些乳腺癌可在乳房处出现火山口样或菜花样溃疡,分泌血性分泌物,并发感染时可有恶臭味。
(4)出血癌组织侵犯血管或癌组织小血管破裂而产生。如肺癌患者可咯血或痰中带血;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则可呕血或便血,泌尿道肿瘤可出现血尿,子宫颈癌可有阴道流血,肝癌破裂可引起腹腔内出血。
(5)梗阻癌组织迅速生长而造成空腔脏器的梗阻。当梗阻部位在呼吸道即可发生呼吸困难、肺不张;食管癌梗阻食管则吞咽困难;胆道部位的癌可以阻塞胆总管而发生黄疸;膀胱癌阻塞尿道而出现排尿困难等;胃癌伴幽门梗阻可引起餐后上腹饱胀、呕吐等。
(6)其他颅内肿瘤可引起视力障碍(压迫视神经)、面瘫(压迫面神经)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骨肿瘤侵犯骨骼可导致骨折;肝癌引起血浆白蛋白减少而致腹水等。肿瘤转移可以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区域淋巴结肿大,肺癌胸膜转移引起的癌性胸水等。
2.全身症状
早期恶性肿瘤多无明显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恶病质、大量出汗(夜间盗汗)、贫血、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此外,约10%~20%的肿瘤患者在发病前或发病时会产生与转移、消耗无关的全身和系统症状,称肿瘤旁副综合征。表现为肿瘤热、恶病质、高钙血症、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类癌综合征等。
3.肿瘤的转移
癌细胞可通过直接蔓延、淋巴、血行和种植四种方式转移至临近和远处组织器官。①直接蔓延为癌细胞浸润性生长所致,与原发灶连续,如直肠癌、子宫颈癌侵犯骨盆壁;②淋巴道转移多数情况为区域淋巴结转移,但也可出现跳跃式不经区域淋巴结而转移至远处的;③血行转移为肿瘤细胞经体循环静脉系统、门静脉系统、椎旁静脉系统等播散其他组织器官;④种植性转移为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的转移,最多见的为胃癌种植到盆腔。
治疗:
恶性肿瘤有很多种,其性质类型各异、累及的组织和器官不同、病期不同、对各种治疗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所谓综合治疗就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等情况,综合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介入治疗、微波治疗等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化学治疗:
用可以杀死癌细胞的药物治疗癌症。由于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最大的不同处在于快速的细胞分裂及生长,所以抗癌药物的作用原理通常是借由干扰细胞分裂的机制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譬如抑制DNA复制或是阻止染色体分离。多数的化疗药物都没有专一性,所以会同时杀死进行细胞分裂的正常组织细胞,因而常伤害需要进行分裂以维持正常功能的健康组织,例如肠黏膜细胞。不过这些组织通常在化疗后也能自行修复。因为有些药品合并使用可获得更好的效果,化学疗法常常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的药物,称做“综合化学疗法”,大多数病患的化疗都是使用这样的方式进行。
目前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放疗、化疗和手术,对患者本身的免疫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是肿瘤治疗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内外对肿瘤的免疫治疗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转移因子(TF)的应用已日趋活跃并显现了广阔的前景,现已知TF具有多种活性,它能将供体对某种抗原的反应转移给受体,并具有非特异性地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医院对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化疗配合转移因子(PS-TF)进行治疗。并观察了前后与免疫有关的E玫瑰花结形成率(Ea—RFc),OT反应及WBC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病种为:胃癌、食道癌共11例,肺癌8例、直肠癌3例,其他癌8例。
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Ea—RFc、WBC、OT试验都低于正常(P0.01),采用PS—TF治疗后其Ea—RFc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平均增高率为32.5%,并恢复至正常。WBC平均增高31.52%,OT试验平均提高59.45%。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机能进行性降低有关,临床使用TF治疗恶性肿瘤证实有提高患者机体免疫机制的作用。本组绝大多数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应用TF后,周围血玫瑰花结形成率增高,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增多,使周围血象保持在正常范围,防止了抗癌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的破坏,有预防骨髓抑制的效能。此外,有人很早就发现OT皮试在良性疾病中阳性率为59%,而在恶性肿瘤患者中仅为49%,表示恶性肿瘤时反应低下,还发现此结果与病情进展有关,如I—II期胃癌阳性率为89%,而到IV期仅为41%,本组PS—TF治疗后,OT硬结率上升59.45%,说明TF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TF通过免疫机能的改善以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从动物实验了解到被机体免疫机构所杀灭的肿瘤细胞最多不超过—,而直径1cm大的肿瘤就有以上的瘤细胞。所以对于恶性肿瘤早期瘤体小,免疫机能好,TF疗效较好。
以上临床试验内容转自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