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钠血症HypernatremiaNa
2018-5-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高渗性失水:补水量(ml)=[血钠测得值(mmol/L)-血钠正常值(mmol/L)]×体重(kg)×4
1gNaCl=17mmolNa+
血浆渗透压(mmol/L)=2(Na++K+)+葡萄糖(mmol/L)+尿素氮(mmol/L),正常值:-mmol/L。
钠平衡:钠总量45-50mmol(1g)/kg,NaCl需要量4.5-9.0g(4-12g)/d。钠代谢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尿粪汗排出)
病因
1.水分摄入减少
2.水分排出过多:
(1)肾脏外途径:各种丢水原因。
(2)经肾脏丢失:主要就是利尿药的作用,还有就是尿崩症,包括中枢性和肾性的。
3.水进入细胞内:少见,主要是抽搐,剧烈运动,以及乳酸酸中毒等。
4.血钠输入入过多:医源性,高渗盐或者碳酸氢钠输入过多。
5.肾脏排钠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
6.特发性高钠血症:一般是口渴中枢功能障碍,或者精氨酸加压素AVP调节功能异常引起,机制不明。
高钠血症的患者基本都是高渗透压。一般为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血容量都是下降的。早期水分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胞外,故血容量下降并不明显,晚期则可以明显减少。
治疗
1.开始补液速度应与症状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2.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应输入生理盐水。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之后可输注5%葡萄糖溶液或0.45%NaCl溶液。(0.45%NaCl用盐水和同等量的注射用水配置)
3.病情稳定的患者可经肠内途径补水。
4.如果高钠血症持续超过数小时,则血钠降低速度以1mmol/L/h为宜,如高钠血症持续较久或持续时间不明,建议以较慢的速率(0.5mmol/L/h)纠正血钠浓度。
5.如果血管内容量充足,极少数钠负荷过多患者可使用袢利尿剂增加钠的排泄。
6.CRRT。
尿崩症(diabetesinsipidus,DI)
临床分为中枢性(CDI)和肾性(NDI)两种。前者是ADH分泌不足,后者是肾脏对ADH反应缺陷。
中枢性病因分为原发性(机制不详)、继发性及遗传性(X连锁隐性、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继发性包括:头颅外伤和下丘脑-垂体手术、肿瘤、肉芽肿、感染性疾病、血管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后期和产褥期妇女。
肾性病因为肾小管间质性病变(慢性肾盂肾炎、阻塞性尿路疾病、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坏死、淀粉样变等)、代谢性疾病(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等)、药物(抗生素、抗真菌药、抗肿瘤药、抗病毒药、碳酸锂)。
临床表现上,因为水分不能够被重吸收,更多的排出体外。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原因是ADH,或者AVP降低,而肾性尿崩症则不降低。可行禁水加压试验是测量血ADH或者AVP的数值,来进行鉴别诊断。
禁水加压素试验:禁水6~16小时。试验前测体重、血压、血浆渗透压及尿比重,以后每小时留尿测尿量、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当尿渗透压达到高峰,连续两次尿渗透压差<30mOsm/L,而继续禁水尿渗透压不再增加时,测血浆渗透压。然后立即皮下注射加压素水剂5U,再留取尿液测定1~2次尿量和尿渗透压。中枢性尿崩症用后效果明显,尿量下降,尿比重、渗透压上升,而肾性尿崩症对之反应不明显。完全性尿崩症者,血浆渗透压峰值大于mOsm/L,尿渗透压低于血渗透压,注射加压素后尿渗透压升高超过50%;部分性尿崩症者,血浆渗透压峰值不高于mOsm/L,尿渗透压可稍超过血浆渗透压,注射后尿渗透压升高9%~50%之间。NDI患者在注射加压素后无反应。
在两者的鉴别诊断明确后,中枢性尿崩症的紧急治疗为补充5%葡萄糖溶液,如果效果不佳,或者病情危重,可静脉使用抗利尿激素或去氨加压素治疗,调整剂量直至有反应,而肾源性尿崩症的治疗包括口服所有必需液体,并应用噻嗪类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基础病因或消除致病因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