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骨转移患者从此摆脱疼痛困扰,骨转移肿
2024/6/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25438.html肿瘤骨转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及环境的变化,各种恶性肿瘤发生率越来越高,60~90%晚期癌灶患者会发生骨转移,即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各种途径转移至骨骼,并在骨内继续生长所形成子肿瘤。其中以前列腺癌、肺癌和乳腺癌的骨转移多见。相对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症,骨转移肿瘤疼痛多比较严重,呈间歇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日渐加重。同时,它所造成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和骨髓衰竭等并发症,加速了病情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如果疼痛得不到缓解,还可能导致或加重患者焦虑、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而相关的综合治疗费用,也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种靶向治疗骨转移瘤的放射性药物氯化锶什么是氯化锶治疗?89Sr治疗骨肿瘤的研究和应用已有70多年。89Sr的半衰期50.5天,β射线最高能量约1.46MeV,平均能量0.58MeV,骨组织中射程约3.0mm,其可选择性浓聚于成骨修复活跃的肿瘤细胞破坏的骨组织区域。89Sr发射β射线集中照射病变组织,抑制、杀灭肿瘤细胞,发挥缓解骨痛、抑制骨转移灶生长的作用。以下几类人群可以考虑89Sr治疗:1、原发性骨肿瘤未能手术切除或术后残留病灶或伴骨内多发转移者,99mTc-MDP骨显像证实病灶处有浓聚。2、多发骨转移瘤人群。3、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约占80%,其次为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等)。氯化锶治疗肿瘤骨转移的优势便捷性静脉注射,可门诊治疗;靶向性药物定向浓聚,直接作用于病灶;长效性在骨转移灶内的生物半衰期>50天,持久发挥治疗作用。一次静脉注射,疗效长达3-6个月;安全性骨髓毒性反应小,毒副作用低于同类药物且无成瘾性;经济性综合治疗费用低。医保国家医保乙类药品,新农合及门诊特殊疾病也可报销。氯化锶治疗前的准备治疗前应对骨转移进行确认,建议进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尿常规,血肌酐umol/L和(或)肾小球滤过率(GFR)g/L,白细胞≥3.5×10^9/L,血小板≥80×10^9/L。在没有合并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情况下,权衡利弊,血细胞计数的下限可放宽至:白细胞总数2.4×10^9/L,血小板≥60×10^9/L。氯化锶治疗前后行局部放疗是安全的,但治疗前后3个月内应避免行大野放疗(半身放疗)。在氯化锶治疗前4~8周内、治疗后6~12周内应停用具有长效骨髓抑制作用的化疗药物。双膦酸盐对氯化锶疗效无影响,可同时应用。对于已接受过大剂量骨放射治疗和/或接受过另一种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患者,应在使用前进行谨慎评估。对于由于脊柱转移引起的脊索压迫,可能需要更快速的治疗,应避免单独接受氯化锶治疗。氯化锶治疗后注意事项注射氯化锶后部分患者会出现骨髓抑制,但骨髓严重抑制的发生率较低。白细胞和血小板可比治疗前降低20%~30%,一般治疗后10~16周恢复正常。氯化锶治疗后主要为CTCAE1~2级的骨髓抑制。出现CTCAE3~4级骨髓抑制不到5%。锶主要经肾脏与肝胆系统排泄。注射几天内,尿液及粪便将带有较低的放射性,需要注意小便清洁。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无明显辐射影响,不需要进行特殊防护。5%~10%患者的疼痛在注射后3-6天内短暂加重,持续约2~7天。这种疼痛一般较轻,可用止痛剂缓解,通常预示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治疗后建议停止使用钙剂1个月,因在骨摄取氯化锶时,钙会参与竞争。不会影响正常活动,剧烈运动慎做。一起来看一下病例分享病例1:患者男,60岁,前列腺恶性肿瘤多发骨转移,经过3次治疗后全身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全身骨显像提示病灶数目减少、代谢程度减低。病例2:患者女,60岁,肺恶性肿瘤多发骨转移,氯化锶治疗后6个月,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部分骨转移病灶范围减小,骨盐代谢程度较前减低。氯化锶可与双膦酸盐、放疗、化疗联合治疗,是转移癌性骨痛止痛的一种补充选择疗法。总结#这就是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