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有关的中西药物
2020-10-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骨质疏松的主要危害是导致身骨弯曲、骨折等。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加、绝经后、药物(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因素、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或肿瘤等。今天带您认识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有关的中西药物。
一、钙剂和维生素D
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公认的骨质疏松症治疗和预防的基础措施。
1.钙剂
常用的有碳酸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钙、乳酸钙、枸橼酸钙、氨基酸螯合钙等。补钙能减少脊柱和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便秘、肠胀气和排气过多。
2.维生素D
充足的维生素D3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至关重要,维生素D3是促进肠道Ca2+吸收的唯一维生素,同时可增加肠道磷的吸收。
活性维生素有阿法骨化醇和骨化三醇,其中骨化三醇是维生素D3的最重要活性代谢产物之一,无须经肝、肾羟化,直接参与骨矿代谢。此类药物尤其适用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健全及1α羟化酶缺乏患者。
注意高钙血症、高磷酸盐血症(伴有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者除外),高镁血症禁用,在服用同时不宜补充较大剂量的钙剂,并建议定期监测患者血钙和尿钙水平。
二、抑制骨吸收药
1.双膦酸盐
常用的药物有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利塞膦酸钠等。
这类药物可通过与骨重建的活性部位结合来减少骨吸收,抑制骨破坏,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相比有较高的性价比,因此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选药物。
口服剂型常见不良反应有食管刺激和胃肠道不适,因此,在清晨用-mL白水送服,并避免躺卧,与早餐间隔30分钟以上,可降低发生食道不良反应的危险。
通常不推荐口服双磷酸盐超过5年,当然高骨折风险患者除外,经评估骨折风险仍偏高者可用至10年。
注意对于肾功能不全4-5期的老年患者,禁用双膦酸盐,可考虑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如维生素K2等。
2.降钙素
可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减少骨吸收,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辅助或二线骨吸收抑制剂。
降钙素类药物的突出特点是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有效,因而更适用于有疼痛症状的患者。鉴于其潜在增加肿瘤风险的可能,鲑降钙素连续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
3.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药物,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从而发挥类似或拮抗雌激素的生物效应。
此类药物不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且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对心血管也有保护作用,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上市的药物仅有雷洛昔芬,主要用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因可轻度增加静脉栓塞风险,有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者禁用。
三、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是当前促进骨形成的代表性药物。
国内已上市的药物是特立帕肽,其作用于肾小管,增加钙的吸收,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改善骨质量,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
此类药物用于治疗严重骨质疏松症,因有增加骨肉瘤的风险,治疗最长时间不宜超过24个月。用药期间要监测血钙水平,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
四、其他药物
1.雷奈酸锶
雷奈酸锶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双重作用,可以改变骨微结构,增加骨密度和骨强度,从而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可用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
注意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2.维生素K类
四烯甲萘醌是维生素K2的一种同型物,具有提高骨量的作用。因有拮抗华法林作用,服用华法林的患者禁用。
3.RANKL抑制剂
迪诺塞麦(地诺单抗)是RANKL抑制剂,能够抑制RANKL与其受体的结合,减少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存活,从而降低骨吸收、增加骨量、改善皮质骨或松质骨的强度。可用于治疗有较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其不良反应是低钙血症,因此治疗前必须纠正低钙血症,通常需补充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D。
五、中药及中成药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主要病机为肾虚、脾虚及血淤,治疗上以补肾、健脾、化瘀为主。
常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单味中药有:杜仲、淫羊藿、骨碎补、熟地黄、当归、川牛膝等。中医讲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药不论单味或复方,用药前需先咨询医生或药师。
中成药方面,仙灵骨葆胶囊、金天格胶囊、骨疏康胶囊及骨强胶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