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2022-7-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脂肪肝发病率已超过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排列第一位的常见肝病。目前人群脂肪肝的检出率逐渐增多,很多人认为脂肪肝只是一种亚健康状态,不是真正的疾病,根本不用治疗。然而,脂肪肝的出现提示机体对脂肪的代谢出现异常,与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营养失衡、毒素超标以及机体高炎症状态等有关,如不及时干预,将导致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产生,因此对于“脂肪肝是亚健康”的认知是不正确的。

一.什么是脂肪肝?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统称为脂肪肝。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为主的病理综合征,当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肝活检30%以上肝细胞有脂肪变且弥漫分布于全肝,称为脂肪肝。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堆积。

正常情况下在肝脏与脂肪组织之间经常有甘油三酯的反复循环,而肝脏脂肪酸b氧化能力有一定限度,但再酯化成甘油三酯的能力几乎无上限,如此反复,则导致肝脏甘油三酯的堆积,形成脂肪肝。

二.酒精性肝病(ALD):

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酒精进入体内后90%在肝脏代谢,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产生的毒性产物,引起的代谢紊乱,酒精性肝损伤,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

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

主要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结构、营养不良、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病毒性肝炎以及药物毒素等。

肥胖是常见病因,75%重度肥胖者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伴高脂血症或高甘油三脂血症,随体重增加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也增加。

脂肪肝在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其中体重超重或有肥胖症者,脂肪肝与2型糖尿病有时互为因果关系。

遗传性(先天性)高脂血症常常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后天性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常常互为因果关系,高脂血症患者中甘油三脂增高者脂肪肝最为常见。

营养不良也可导致脂肪肝。很多体重正常或偏瘦的人也会出现脂肪肝,多与营养失衡有关。营养不良时蛋白质缺乏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摄食不足或消化障碍,不能合成载脂蛋白,以致甘油三酯积存肝内,形成脂肪肝。

慢性病毒性肝炎,如HBV、HCV、HDV感染均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其中HCV引起肝细胞脂变性最为明显。

有种以上药物可不同程度损害肝脏,引起NAFLD,包括:抗生素、清热解毒药、中枢神经系统药、抗癌药、抗结核药、抗心律失常或抗心绞痛药、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口服避孕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此外,磷、四氯化碳、砷、铅、汞等亦可导致中毒性NAFLD。

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机制——“二次打击”学说

二次打击学说作为NAFLD的经典发病机制,已经被广泛接受。“首次打击”主要是指脂肪在肝脏实质细胞内的过度聚集。

这一过程已经被证实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胰岛素抵抗会导致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合成与转运功能紊乱。“第二次打击”为氧化应激反应,是在首次打击的基础上,由活性氧诱导的发生在肝脏实质细胞内的炎症反应。

(“首次打击”脂肪在肝脏实质细胞内的过度聚集)

(“第二次打击”氧化应激反应)

细胞因子可直接造成肝脏损害,或通过影响氧化应激、炎症反应间接地损害肝功能。总之,在这种易于“二次打击”的内环境中,各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肝损伤,进而发展成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甚至终末期肝病。

肝病问题咨询、挂号,补贴申请:

1、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stjy.com/ggxzzl/12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