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不畅苦煞人专家提醒便秘患者莫入这些
2018-4-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最近一则22岁男子经手术切除13公斤巨结肠的新闻热传。该男子从出生起就受便秘的困扰,多年靠开塞露“续命”,而家人一直认为便秘“没啥大不了的”,没想到是先天性巨结肠惹祸。实际上,便秘是生活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但不少人却在诊治中走了弯路
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4~6%,随年龄增长,60岁以上可高达22%。患病率如此高,但许多市民面对便秘却苦无对策。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于晓峰提醒读者,发生便秘首先要找到病因,然后个体化治疗,同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在便秘诊治过程中,切莫步入这些误区——
误区1:认为便秘没啥大不了,延误诊治
病例:沈老伯最近发现有了“难言之隐”,肚子痛但排便却很困难。“年纪大了便秘很正常”,这样想的沈老伯靠开塞露拖了几个月,人也很快消瘦,近来一周未解大便,肚子也鼓胀难受,医院就诊,没想到结果却让他惊呆了,原来沈老伯并不是单纯便秘,而是已经患上了结肠癌。
病例分析: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与多因素有关。于主任介绍,临床上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药物等都可引起便秘。常见的便秘病因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糖尿病、高钙血症、甲旁亢、甲减、尿毒症等;胃肠道疾病和局部疼痛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肛裂、痔疮、直肠脱垂等;机械梗阻如结直肠肿瘤、巨结肠等;神经性疾病如自主神经病、痴呆、抑郁、帕金森病等,另外,节食、脱水、低纤维膳食等也可导致便秘。药物也是引起便秘的因素之一,尤其是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病,服用多种药物,一旦发生便秘应考虑到是否与近期服用的药物有关。可能引起便秘的药物有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抗帕金森病药、利尿剂、阿片类药物、抗酸药(包括铝、镁)、止泻药、非甾体类消炎药等。
所以,一旦发生便秘,首先就是要找到病因。特别是要通过内窥镜、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于主任提醒,近期内出现的便秘,或者长期便秘但近期症状发生变化者务必重视。尤其是年龄大于40岁,有便血/粪便潜血阳性、贫血、消瘦、腹部包块、明显腹痛、有结直肠息肉史、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的人群,一定要及时排查。
在排除器质性疾病之后,确实属于慢性便秘的患者,也应该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不要“一拖再拖”,影响正常生活。
误区2:滥用刺激性泻药
病例:陈阿姨从年轻时就经常便秘,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越来越严重,在朋友建议下她选择了一种含有大黄、番泻叶和芦荟等“植物性成分”的产品。但是初期还有些效果,慢慢地效果就变差了。一年之后,陈阿姨在体检中还发现了结肠黑变。
病例分析:
于主任指出,便秘的药物治疗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选择什么样的药物很关键。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根据安全性、药物依赖性和效价比选择药物。
含有大黄、番泻叶、芦荟等成分的泻药属于蒽醌类药物,是刺激性泻药的一种。通过刺激结肠黏膜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增强结肠动力,并刺激肠道分泌,从而促进排便。刺激性泻药还包括比沙可啶、酚酞、蓖麻油子等。其中酚酞因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可能有致癌作用,在美国已经撤出市场。
于主任介绍,刺激性泻药效果较为明显,甚至“立竿见影”,因此生活中很多便秘患者选择使用。但是,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可引起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并出现药物依赖。因此主张短期、间断使用。另外,蒽醌类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结肠黑变病。当然,目前结肠黑变病是否会引起结直肠肿瘤,医学界仍存争议。
除了刺激性泻药,其实还有一些其他药物可供便秘患者选择。
容积性泻药,在肠道不被吸收,在肠腔内吸收水分后,增加粪便量,使干硬的粪便变得松软,易于排出。常用药物如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甲基纤维素。需要注意的是,容积性泻药在服药时一定要补充足够的液体,才能更好发挥效果。
渗透性泻药,口服后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同时阻止肠道吸收水分,使肠道内容物容积增加,促进肠蠕动,从而引起排便。这也是目前便秘治疗循证医学最推荐的药物之一。包括聚乙二醇、不被吸收糖类(乳果糖)。适用于轻度、中度便秘,可以长期服用,安全性高,适用于老人、儿童、婴儿和孕妇。
促动力药,如普芦卡必利,也是临床推荐的药物选择之一。
便秘药物的选择因人而宜,讲究个体化。特别是不能“急”,像渗透性泻药,起效没有刺激性泻药快,因此很多人觉得“没用”,“不畅快”,但只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坚持使用,不仅会见效而且安全性更高。刺激性泻药千万不能滥用,否则后患多。老年人是便秘的“高危人群”,于主任建议,老年人治疗便秘,首选容积性泻药和渗透性泻药。严重便秘者可短期适量使用刺激性泻药。妊娠期妇女可以选用安全性好的乳果糖、聚乙二醇。应避免使用比沙可啶、蒽醌类泻药和蓖麻油。另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活方式改善。
误区3:生活方式不健康
病例:女大学生小王长期便秘,就医后使用了促排便药物,效果却不理想。多次就医后医生询问小王,平时如何饮食和运动?小王告诉医生,住校的她为了身材苗条,平时严格节食,晚上甚至不吃饭,还会尝试一些减肥药、减肥茶。
病例分析:
年轻女性节食过度导致便秘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于主任指出,其实慢性便秘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很多慢性便秘患者存在水分摄入不足、纤维素摄入不足、运动量不足、抑郁焦虑的状况。在治疗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改善。
一是要补充水分,建议每天至少喝8杯水,总量1.5~2.0L。水分摄入不足,大便干结,难以排便。
二是要保证纤维素的摄入,每天25~35克。建议每天进食2~3个水果和1斤以上蔬菜,多吃全麦面包、麦片等,多吃豆类如红豆、绿豆等,多选高纤维的菌类如金针菇、黑木耳、发菜等。老年人也要注意饮食不可完全“戒荤腥”,摄入适量的油脂利于排便。
三是适量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建议每天坚持力所能及的运动。
四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建议每天定时排便,一般晨起、餐后2小时内结肠活动最活跃,此时尝试排便最佳。当然还是要根据个人生活习惯。于主任指出,比如现在许多学生晨起、课间时间比较紧张,养成晚饭后排便的习惯可能更好。另外,有便意时及时排便,最好不要忍便,排便时不要养成阅读习惯。排便时还要注意姿势,研究显示,蹲姿排便最为轻松,建议排便时嘴巴放松微张开,身体放松,前臂放松支撑,腹壁向外微微鼓出、肛门开放,有助顺畅排便。如果马桶位置较高(高度在41~21cm),可以在脚下垫一个脚凳。
五是调节精神心理状态。于主任曾接诊一位高中女生,长时间便秘,用药后效果不大,便秘反复发作,让全家人十分焦急。在排除了其他病因之后,于主任发现该女生的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给予了抗抑郁治疗后,便秘即好转。实际上,这样的病人也并不少见。抑郁、焦虑等本身可引起便秘,长期便秘又会加重心理症状。所以便秘患者应该尽量放松心情,必要时进行心理、认知治疗,包括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
专家简介
于晓峰医院内科副主任兼消化内科主任;从事消化专业及老年病临床工作30余年,尤其擅长炎症性肠病及胃肠动力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老年消化协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消化病系专科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消化病学会动力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全科专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老年学会理事兼老年保健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二下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