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尿多饮骨质疏松

2016-6-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虽然甲状旁腺癌非常罕见,但容易复发

万云乐表示,相对于良性肿瘤,甲状旁腺癌肿多较巨大,临床上可触及甲状旁腺癌肿块的比例占36%~52%,在良性疾病中仅占5%临床上,甲状旁腺癌的表现可以包括肿瘤的自发症状,如消瘦、疲劳、厌食和肌肉萎缩等,还有肿瘤局部浸润症状如喉返神经受累所致声嘶、食管侵犯所致吞咽不适等

③颈部触诊或b超检查发现有肿块,且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伴钙化者;

本文来源:39健康网责任编辑:hn008

医生术中发现,小郭的甲状旁腺肿瘤呈侵润性生长,并侵犯左侧甲状腺、食管以及颈动脉鞘等组织,遂行整块切除包括左侧甲状腺、甲状旁腺肿瘤及其周围筋膜、食管侧壁、部分侵犯颈前肌群、颈动脉鞘等组织结构整个手术耗时120分钟

tips:高钙血症高血压治疗出现以下时应警惕甲状旁腺癌

④术中发现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

临床上,根据高血钙症相关症状和实验室高钙、低磷现象,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并不困难,但对于甲状旁腺疾病的良恶性的鉴别以及定位仍存在困难目前,甲状旁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及周围病理组织国内外公认的首次手术方式是甲状旁腺肿瘤连带同侧甲状腺叶包括峡部整块切除的根治术

然而,好景不长,术后第3年小郭又开始出现多尿、多饮、疲乏、嗜睡的症状,并渐进性加重,进一步诊治发现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达到正常上限的10倍,高血钙、低血磷,符合“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血清学表现;行颈部增强ct提示甲状腺左叶后方占位性病变,大小约3x2cm,与食管、气管分界不清高钙血症心电图,考虑甲状旁腺癌

核心提示:多尿、多饮、骨质疏松,也许出现在老年人身上比较常见,但是年轻人、青壮年出现这些症状,多半会被“广告词”洗脑以为是肾虚专家提醒,出现多尿、多饮、骨质疏松需要查查甲状旁腺

骨折入院后,医生发现小郭血液中钙离子明显升高、磷离子偏低,双肾多发结石和肾功能损害,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年纪轻轻就严重骨质疏松,医生心生怀疑,进一步的抽血发现,小郭血液中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是正常上限的5倍,甲状腺彩超提示甲状腺左下叶占位性病变,考虑为甲状旁腺瘤手术切除,小郭多尿、多饮症状较前改善,肾功能、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

①甲旁亢表现显着,较早出现骨病和肾功能损害;

⑤病理见核分裂现象,或侵犯包膜、血管,或证明孕妇高钙血症有颈部淋巴结转移

据介绍,临床上,90%以上的甲状旁腺癌患者会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主要表现为与高钙血症相关的症状或体征如恶心、呕吐,烦渴、多饮、多尿,精神抑郁或狂躁,甚至胰腺炎,骨关节痛,骨质疏松,骨膜下骨质吸收,尿路结石,病理性骨折等,这与良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鉴别较为困难一般而言,良性甲状旁腺瘤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4倍,而甲状旁腺癌病人中男女比例几乎相当,且发病年龄普遍较甲状旁腺瘤者年轻

据万云乐介绍,甲状旁腺癌是临床极少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甲状旁腺的实质细胞迄今为止,有关甲状旁腺癌的中英文报道尚不足2000例甲状旁腺癌病因比较复杂,尚未十分明确,家族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史(多发性内高钙血症 治疗分泌腺肿瘤ⅰ型)、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可能增加患甲状旁腺癌的危险性.这是一种相对低度恶性的肿瘤,近20年来,甲状旁腺癌患者的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别稳定在76%~86%和49%~67%,尤以获得完整彻底切除肿瘤病人的5年、10年存活率为高,分别达到90%和67%

出现五个问题警惕甲状旁腺癌

②血pth值至少高于正常2~4倍,通常是高于正常的5-10倍,血钙值大于3.2mmol/l;

多尿、多饮、骨质疏松,也许出现在老年人身上比较常见,但是年轻人、青壮年出现这些症状,多半会被“广告词”洗脑以为是肾虚专家提醒,出现多尿、多饮、骨质疏松需要查查甲状旁腺

4年前,还不满30岁的小郭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却无端端出现多尿、多饮的现象小郭以为是肾虚,便买了些补肾壮阳的中成药高钙血症肾病的治疗方法服用,谁知服药后多尿、多饮现象未见好转,反而加重,还出现精神疲乏、嗜睡、腰背酸痛等不适,甚至打羽毛球一个常规的扣球动作竟引起右肱骨骨折

4年来多尿、多饮、嗜睡 竟是甲状旁腺癌

万云乐强调,最后一条是最为重要的依据,应综合前几条作结论当然,反复出现的多尿、多饮、高血钙、低血磷等相关症状时,要警惕甲状旁腺的疾病,尤其对于年轻的患者出现骨质疏松时,更要警惕甲状旁腺癌的可能无症状型甲状旁腺癌的诊断应依据病理检查结果,只有血钙正常才能真正无症状


白癜风初期如何治疗
白癜风如何根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stjy.com/ggxzhl/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