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钙铜和镁

2016-10-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接下来谈谈钙、铜和镁缺乏的表现及预防方法。

(一)钙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矿物质元素,足量钙摄入对维持儿童、青少年正常的骨矿物质含量、达到高骨量峰值,减少骨折和老年期骨质风险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人体钙缺乏增加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如骨质疏松、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等。在微量元素检测中,钙的数据没有临床意义。因为身体里的钙99%是存储在骨骼里的,只有1%游离在血液、细胞内和细胞外间隙中。血液中钙的水平受自身内分泌的调节,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因此血钙正常并不能说明宝宝不缺钙。需要结合临床症状、骨骼的表现、出牙速度、运动发育的水平等等来综合判断。

2岁以下的婴幼儿,因为生长发育快,骨量迅速增加,对钙的需要量相对较高,是钙缺乏的高危人群。儿童钙缺乏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钙缺乏导致骨矿化障碍,出现佝偻病的表现。典型的小儿佝偻病有以下表现:多汗、易哭闹、夜惊、夜啼,进而出现前囟门大,闭合晚,出牙迟,颅骨软化,方颅,肋骨出现“串珠”,肋软骨沟,鸡胸,脊柱弯,下肢出现X形腿或O形腿等,实验室检查一般采用骨密度检测、骨碱性磷酸酶、25羟D等来确定诊断。

骨骼的快速生长需要更多的钙沉积在骨质内,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的吸收,促进钙沉着在骨组织内。如果缺乏维生素D,即使补充再多的钙剂,也不能被吸收和利用。所以我们的宝宝在吃钙的同时,爸爸妈妈一定不能忘记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食物中获取,牛奶、蛋黄中含有维生素D2,但量少不能满足需要,需要额外补充。足月的宝宝生后数日应开始补充维生素D3,每天单位,一般补到2岁-2岁半。另一个是日光照射皮肤,这是维生素D3的主要来源。在天气温暖、阳光充足的季节,尽量带宝宝多户外活动,活动时多露出皮肤接受阳光照射,如果阳光强烈,在阴凉地方即可,避免皮肤晒伤。在夏季阳光充足,户外活动多,维生素D3可减量服用,间断补充。

宝宝每天需要多少钙呢?——0-6个月,每天需要毫克;6个月-1岁,每天需要毫克;1-2岁,每天需要毫克;3-9岁,每天需要毫克。在补钙时需注意,草酸、植酸和磷酸会阻碍钙质的吸收,所以,大月龄的宝宝在补钙的时候要注意含有这几类成分的食物,如菠菜、葱、韭菜、全麦等,可以经过恰当的烹饪给宝宝吃,并且不要单一大量食用。

钙中毒:严重影响铁、锌、镁、磷的生物利用率,甚至会引起尿路结石、高钙血症、碱中毒等危害,钙补得过多,肠道对锌、铁的吸引就会相应的减少。

(二)铜

铜缺乏会引起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发生感染性疾病,还会引起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白癜风病等。身体所需铜元素的量是非常低的,所以临床上因为缺铜引起的疾病还比较少见的,一般有正常的饮食通常是不易缺乏的。许多天然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铜,如动物肝、肾、心、牡蛎、鱼类、瘦肉、豆类(蚕豆,豌豆等)、芝麻、大白菜、萝卜苗、虾、牡蛎、海蛰、蛋黄、葡萄干、西红柿及牛奶、坚果类等。多吃这些食物就能保持人体内铜元素的的充足,从而预防因为人体缺少铜元素而导致的各种疾病。

当人体内的铜元素过多时所引起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当过多的铜元素进入人体内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疼痛、急性溶血和肾小管变形等中毒现象。

(三)镁

镁是人体必需元素之一,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组织中,具有维持肌肉的收缩性和神经的应激性作用,并能激活体内许多酶,促进能量代谢。在许多疾病中,常可出现镁代谢异常。如严重腹泻、脂肪泻、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营养不良、甲亢等。缺镁早期表现常有厌食,恶心,呕吐,衰弱及淡漠,缺镁加重可有记忆力减退,精神紧张,易激动,神志不清,烦躁不安,手足徐动症样运动。食物中有丰富的镁,只要饮食正常,机体即不致发生缺镁。含镁较高的食物有海带、紫菜、芝麻、大豆、糙米、玉米、小麦、菠菜、芥菜、黄花菜、黑枣、香蕉、菠萝。

医院儿童早期发展门诊0-3岁检查项目:

1、健康检查

2、体格发育监测

3、神经运动检查

4、行为心理发育检查

5、营养测评及喂养指导

6、智力测查

7、早教指导

8、综合评价及咨询

9、血常规、微量元素检查

10、骨密度检查

11、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测定

12、入托体检

医院接诊

儿科门诊-

何主任:

乘车路线:市内乘39、50、59、72路公交车到丰润东路华夏西路口站下车即到。

医院儿科门诊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stjy.com/ggxzhl/7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